孙斌,1974年5月生,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美学研究领域出版了2部专著,1部译著,1部编著,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26篇学术论文。
邮箱:bsun@fudan.edu.cn
1992年—1997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7年—2000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0年—2003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3年—2007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2007年—2019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9年至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批判美学(尤其是阿多诺、本雅明思想研究),实用主义美学(尤其是杜威思想研究),德国浪漫派美学(尤其是F·施勒格尔和诺瓦利斯思想研究),等。
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005—2012
普罗米修斯诗性形象的艺术哲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主持,2018至今
(1)专著:孙斌,《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专著: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译著:孙斌,《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卷:作为经验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4)编著:孙斌,《当代哲学经典·美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感性批判:探问历史化契机下的美学史研究,《文学评论》(CSSCI),2020年第1期,第21-26页。
(2)当代美学的社会科学转向,《哲学动态》(CSSCI),2020年第2期,第109-116页。
(3)从罗蒂看真理观由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6期,第45-52页。
(4)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美学?,《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19年第4期,第22-29页。
(5)对于交换社会的逃脱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从阿多诺哲学出发的一个考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CSSCI),第17辑(2018年),第280-297页。
(6)作为普罗米修斯后裔的无产阶级——从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出发的一个考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2辑(2015年),第236-252页。
(7)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1辑(2013年),第209-229页。
(8)普罗米修斯的四重身份——对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的一个神话学的考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0辑(2012年),第137-158页。
(9)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9辑(2011年),第70-88页。
(10)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7辑(2009年),第214-232页。
(11)从启蒙之光到虚拟世界——从流亡者阿多诺谈起,《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4辑(2004年),第183-199页。
(12)艺术在何种程度上是一种行动?——对杜威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5年第4期,第82-88页。
(13)物:从消费到表象以及影像——对这个时代中的“物”的思考,《现代哲学》(CSSCI),2014年第5期,第1-7页。
(14)星术,或者,面相学与头盖骨相学——阿多诺与《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批判传统,《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第44-48页。
(15)从“对象”到“看”——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第124-128页。
(16)光谱:杜威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隐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09年第6期,第17-22页。
(17)作为节奏和冒险的艺术——对杜威艺术哲学的一个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8年第4期,第61-68页。
(18)艺术:物之守护——对这个时代中“物”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0-126页。
(19)社会在何种意义上以时间为尺度?——从乔治·米德社会心理学出发的一个考察,《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33-40页。
(20)个人,行动以及民主的再造——从杜威民主学说出发的一个考察,《实用主义研究》,第1辑(2017年),第190-203页。
(21)电影:一种“拉得更近”的看,《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第8辑(2016年),第123-141页。
(22)掀起塞斯女神的面纱——对诺瓦利斯笔下伊希斯形象的一个解读,《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第7辑(2015年),第121-134页。
(23)重新检视当代艺术的使命,《解放日报》,2016年7月19日。
(24)生活就是生活的改造与再造——杜威哲学的一种当代意义,《文汇报》,2016年3月4日。
(25)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本雅明论电影,《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7日。
(26)审美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美学思想,《本体与诠释》,第7辑(2011年),第222-231页。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本科生课程)
(2)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本科生课程)
(3)艺术哲学(本科生课程)
(4)当代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本科生课程)
(5)德国浪漫派哲学传统(研究生课程)
(6)批判理论美学(研究生课程)
(7)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生课程)
(8)美学及艺术哲学原著选读(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