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研动态首页  学术研究  科研动态

虬江论坛| 决定论系列工作坊·第七届复旦哲学青年沙龙回顾

时间:2021-06-26

2021年6月23日下午,虬江论坛第七届复旦哲学青年沙龙在光华楼西主楼2301举办。本次沙龙围绕“决定论”问题展开,由谢晶老师主持,杨睿之、尹洁、王球和王维嘉四位老师依次做了报告。我院十多名青年教师和多位学生到场参加。

第一位报告人杨睿之老师的报告主题是“怎么定义一个游戏是被决定了的?”报告首先证明了围棋是一种决定了的游戏,也即围棋黑方或白方有必胜策略。这一结果适用于所有的回合制完美信息二人有穷游戏,例如国际象棋、日本将棋、黑白棋等。但想要将这个结果推广到更多的游戏则会面临诸多限制。有些限制可以被克服,有些则是实质的限制。例如,有穷游戏的定义可以看作是无穷游戏的特殊情况。我们将允许每一步有无穷中选择并且允许无穷步的这类游戏称作Gale-Stewart游戏,一个无穷序列(可能的棋谱)组成的集合A决定了一个Gale-Stewart游戏。我们可以证明,只要A不是非常复杂,那么对应的Gale-Stewart游戏就是决定了的。再如,即时制游戏与回合制游戏的区别可以通过改良Gale-Stewart游戏,使得对手每次可以走任意有穷步来模拟。然另一方面,战争迷雾机制(非完美信息)和多人博弈则带来了切实的挑战。虽然其中一些特殊情况仍然可以通过完美信息二人游戏模拟,但一般来说会展开为更精细的博弈论问题。

第二位报告人尹洁老师的报告主题是“自由意志是幻觉吗?——一个神经伦理进路的考察”。尹老师首先描绘了人们讨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理论地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相信自由意志存在;2.坚持决定论,否认自由意志;3.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不矛盾的兼容论。(自由意志是指,一个人选择或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决定论是指,宇宙初始状态决定了所有的后续状态,没有选择其他可能性的空间。)上述三种情况是形而上学领域内的争论,但对于伦理学来说,人们并不是那么关心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形而上学关系,而是更多的考虑道德责任归责问题。

随后,尹老师用神经科学的Libet实验引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论:根据Libet实验所示,口头汇报时间前于行动时间,但之前已经有预备电位了。但这个实验遭到了很多质疑,批评认为不能单纯用经验上的行为来否定自由意志,因为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是道德慎思。所以,神经科学并不能直接跳转到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我们还是需要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伦理学反思。

因此,报告接下来把讨论话题转向了道德责任及责任归因上。报告指出:1.道德责任的归结不需要诉诸于决定论的反面:我们可以拒斥司法惩罚上的retributivist进路,与此同时保留有关自由意志的的观点。2.道德责任的归结也不需要诉诸于相容论。但是他们都会遇到很大困难:对第一点来说,非决定论和决定论同样难以被证明;对于第二点,“被操纵、强迫和被决定没有区别”(Pereboom)。尹老师展示出两种可能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来自于Strawson,他认为道德责任是一种reactive attitude。第二种方法诉诸于康德,把解释归结为康德式的理论前设:道德责任出自理性个体的自主(自律)的必然性——尽管我们也可以对道德责任本身进行怀疑。

在提问环节,罗亚玲老师提出我们如要(从康德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应当去证明自由在康德那里是如何被理解的。阿佩尔所解释的康德,是诉诸先验的可能性条件,认为自由不是实际的,而是被预设的可能性条件。郁喆隽老师根据一篇论文(Vohs, Kathleen D., and Jonathan W. Schooler. “The Value of Believing in Free Will: Encouraging a Belief in Determinism Increases Chea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no. 1 (January 2008): 49–54.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8.02045.x.)提出了非认知路径的理解,认为问题不在于“我没有”,而是“我不相信”:如果相信自由意志/决定论,就会影响我的决定。随后王球老师也对何为“决定”给出了进一步解释,介绍了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说明和因果决定论,等等。

第三位报告人王球老师以“近因、远因与因果马尔可夫毯—演化心理学是一种决定论吗?”主题进行了报告。报告第一部分介绍了因果马尔可夫毯对于近因和远因的理解,认为基于马尔可夫毯,近因/远因的区分无意义。例如,在飞机失事的原因里,近因是飞机无法提升,远因是发动机失灵或其他天气原因等。他指出,人们对于行为/事件的理解,会认为近因解释没有用,更倾向于选择远因解释。

随后王球老师借用Ernst Mayr的“how come”和“what for”来解释近因和远因(不同层级的解释),并进一步区分了解释事件的功能性生物学(how机制)和演化上的生物学(what for怎么来的)解释。报告第三部分介绍了演化生物学与演化心理学的关系,以及后者所承诺的6个论题。以此表明演化心理学的反向工程学看似是一种援引远因的横向解释,实际上是一种纵向解释:用演化而来的心智模块功能,解释当下人类一般化的行为倾向。最后,王球老师回应了人们不愿意接受演化心理学的理由:这并不是因为它有基因决定论的倾向,而在于无法针对why问题给出清晰明细的答案。

第四位报告人王维嘉老师的报告主题是“决定论、自由与时间”。王维嘉老师从康德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决定论和休谟怀疑论(归纳问题)的关联,并用几个例子说明了决定论的自然律和自由律的一些关联等等。

在圆桌讨论环节,徐波老师从佛教因果业报的角度提出了因果与修行的思考(三世两头因果),试图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论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背景之下讨论。“现在”由种子(阿赖耶识)决定,未来由“现在的行为”决定,不仅仅考虑当下的环境结果。随后王春明老师指出决定论不能等同于命定论,并不是被决定了就什么都不能做了来回应。


文案:安秀媛

图片:王春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