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164期 | 孙向晨:拒绝躺平,勇于创造

时间:2021-07-21

孙向晨,哲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曾先后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9年)。

⊙有人说2021年是躺平元年,躺平心态是新事物吗?有何历史背景?

严格意义上,任何时代都有躺平的,躺平也有各种的形态,比如说犬儒派、逍遥派或者佛系等。简言之,躺平就是退避,就是不奋斗,不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任何时代都有随波逐流、退避三舍的生活态度,躺平算是这个时代的新说法。

前段时间我们还在谈内卷,现在突然又出来躺平。其实与躺平相应的还有另一个概念——躺赢,我们可以将之结合起来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由此,躺平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时代含义。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各色的人生态度,某一种人生态度也会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不同时代,但躺平这个词在这一时刻突然出现还是有其一定的社会现实背景。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内卷,所以年轻人选择躺平”,您怎样看待“内卷”与“躺平”之间的联系?

刚才提到,这一时代不仅有内卷,还有躺赢。如果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是躺赢的,那么对奋斗的人就特别的不公平。如果我们都在公平环境中竞争,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匹配的收获,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有激情去创造,但如果有人是躺赢的,另一些人的付出则都是白费,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了。

内卷意味着无谓的消耗。举例来说,临近毕业,有些人选择工作或者创业,有些人选择继续读研,有些人选择出国,大家各得其所,这是最好的。目前因为疫情,出国不便,工作不好找,创业也没有好环境,结果每个人都想继续读研,这样带来的竞争就不太正常。在一定名额的配给下,让想读书的同学继续读书,这是很合理的,但如果突然多了两三倍人,共同抢夺有限资源,那么就会造成内卷。大家会特别计较点滴的得失,这是内卷的典型状态。内卷最大的特点,就是努力与结果不成比例。当付出很多却只换来一个稀疏平常的结果时,就是一种巨大的内耗,人们的刻意计算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会让事情变得没有意义。

本来正常的付出与努力,在正常的机制下,无论最后结果是得到还是得不到,都算是一种正常状态。现在付出那么多,努力得那么艰辛,即便最后得到了,那投入与结果也是相当不成比例的。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觉得非常不合理,自然也就会选择不投入,选择放弃。从某种角度看,躺平确实是对内卷状态的一种抗议。还是以读研为例,如果我本来就要去继续念书,花这些精力也都是正常的,但当我花出无数精力却得到一个不理想的结果时,自然会觉得不值。

所以说,无论是内卷还是躺赢的现象,都会制造出所谓躺平的效果。它是一个内在机制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这种情况就会倒逼出躺平的概念。

⊙有人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的生活态度,也有人表示“躺平”只不过是一种生活压力的宣泄,您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青年真的在“躺平”吗?

我们不能很主观地判断躺平到底是一种不积极的人生态度抑或只是一种暂时的宣泄,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和机制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采取行动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自主的。说选择积极或者不积极,选择负责或者不负责,都是一种比较主观的看法。

我更关心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个词汇,出现这个现象。所谓的躺赢和内卷都可以从某种结构上来考虑,如果内部的结构失衡了,就会制造出躺平的现象。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思考。其一,如果这个环境是公平公正的,多样化的,有多种可能性,在这一情况下选择躺平就主要不是机制的问题,既有可能是个人的个性问题,也有可能是现代世界无意义感的一种体现。如果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再多的机会和机缘,也不可能激发出个人的动力。这是现代性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其二,社会本身的公平机制发生了问题,各种可能性都在变小,机会在变少。比如社会垄断之后,创业变得更加艰难。压力更大,机会更小,这种情况下的躺平就是一种异常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生态度的问题。

除了某种根本性的人生态度,现代性的内部机制,现代世界的畸形压力,某些社会性条件也会制造出来某种暂时的宣泄。这些情况我们都可以叫做躺平,但它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分别对待,细细分析。

青年是否真的在躺平呢?起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学生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大部分同学都很优秀,主动进取,积极努力,自强不息,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剩下的学生当中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是躺平的,对什么都没兴趣,当然他们各自的情况还要各自分析。躺平算是某种社会现象吧,但我觉得它不算是主流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躺平这一态度呢?

在我看来,躺平和内卷都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我一直强调大学4年应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同学们初入大学多少有点懵懂,在高考压力下总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但其实人生的目标并不明确;只是要考好大学,对于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不那么清晰。很多同学学习哲学也是很偶然的,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什么太明确的目标。所以,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发现的过程。

大学除了要进行专业学习,更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发现自我。进入大学,同学们更加自由,有了更大的空间,有人喜欢做社群工作,有人喜欢科学探索,有人喜欢人文学术;有些人喜欢动手实验,有些则由超强的演算能力……在一点一滴的活动中,你会发现大学生活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激情燃烧的过程。

发现自己的过程并不是从空想中得到的,首先要在大学里展开生活,积极上各种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投入校园生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此外,在与同学老师的具体交往中,也会对自己有个定位,确定自己有何种程度上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学术能力等。我在主持讨论班的时候发现,十几个同学里面明显有些同学表达能力比较强,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有些人则不爱表达,但很会思考问题。这都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自我的发现也并不就是聚焦在自己身上,这也是一个发现世界的过程。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个性究竟如何?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知道世界是怎样形成的?社会是如何发展的?科学是怎样进步的?只有视野开阔了,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自己的热情在哪里。只有自己投入了才会更明白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丧失自我,大家容易跟风,如果你所选择的东西并不是你的热情所在,并不是你所擅长的,身处其中也会比较痛苦。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大学里,你可以选不同的课,可以转系,可以接触不同的人,这种积极的自我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积极的状态,真正躺平的人,就什么都发现不了。

所以我很不赞同躺平,但它具有一种符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出现了某种症状,当这个社会不够公平,或者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就会有一批人选择躺平,这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的;但从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来讲,躺平绝对是毫无意义的。

⊙就人生态度而言,老师对学生有何建议期待?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们很容易产生虚无感。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上帝神明的拯救和眷顾,通过永恒的东西来获得在尘世中的意义。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生命之链在代际传承中得以延续。人生的意义在于被后世所称颂与记忆,一般的人也能够得到自己后代的祭奠,活在子孙后代的心目中,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创造,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所创造的东西上,老师的价值在于他所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在于思想的传递,在于学生的成长。通过个人有限生命在无限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不是在空想中实现的,每一个有意义的观念都需要被实现出来,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不创造就等于死亡。躺平就是拒绝创造,拒绝发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创造需要机会,需要竞争,但对于竞争需要有所区分和界定,正常的竞争是生命的节奏,该休息时休息,该进取时进取,该竞争时竞争,该放弃时放弃,这是最好的状态。内卷是不合理的竞争,内卷和躺平一同出现时有其特殊含义,内卷意味着过度竞争,会破坏竞争的生态。如果只是想在竞争时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真正的躺平。躺平实际上是一种拒绝,是绝对的不积极不主动,这远远超出了常规的休息和宣泄而达到一种极端状态。

如果说我对复旦学生有什么期待的话,首先,希望同学在大学中能够自我发现,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第二,当同学对自己有了基本定位后,希望这个社会环境能给大家足够大的自由空间,足够多的可能性,让各位能够各得其所。这就会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社会状态。


采访 | 蔡思涵 王小蝶

文稿整理 | 王小蝶

编辑 | 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