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上午9:30-10:30,上海市社联话语体系基地调研座谈会在光华西主楼2401举行。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老师、 社联科研处处长金红老师、社联科研处调研员王龙老师、社联科研处的张腾腾老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老师、文科科研处的严明老师以及基地首席专家吴晓明老师、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老师、副院长林晖老师和张双利老师、书记袁新老师、基地成员汪行福老师和王金林老师。
解超老师首先介绍了话语体系基地成立的背景以及此次调研座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基地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吴晓明老师汇报了基地的相关工作。吴老师首先强调话语体系基地与哲学学院学科规划发展的内在联系,澄清话语体系建设的三个方面:宣传性的、智库类的以及学术类的,阐明我们的话语体系基地属于学术类的,需要思想理论、学术学科的生根和积累,因而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指出通过基地建设一方面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也为哲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吴老师介绍了基地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以及两次学术会议;并对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进行了介绍,第一是3月14日将召开“上海市哲学学科‘十四五’期间发展前景展望”专题研讨会;第二是实体性地介入学院2021年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对于与话语体系相关的项目,召开专题工作坊,提供经费支持。
随后,袁新老师、林晖老师、汪行福老师、王金林老师、张双利老师、孙向晨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基地建设和发展发表了见解。袁新老师提到了学院对基地的重视和支持。林晖老师介绍了基地与澎湃新闻、上海观察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公众号的合作,发表理论宣传文章,扩大基地影响力。汪行福老师认为话语体系基地不仅对学院,也要对全国的学术界提供生产性的思想、创新性的概念,以理解当代世界和当代生活,并指出话语体系基地相当于哲学学院的学科规划办。王金林老师指出,上海市社联启动话语体系基地建设,体现了上海市的理论抱负和使命担当;中国人这些年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用什么话语来言说,需要我们有自觉意识,中国学术界必须得给世界提供一套完整的说法,不能只讲特殊性,也要讲普遍性,与世界接轨,所以话语体系基地建设正当其时。张双利老师再次强调基地建设对学院而言是一种真实的内在需求,并提出通过对学术话题的研究,引领中国学术的方向以及对原有学科的更新,比如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孙向晨老师认为基地的工作是一项前瞻性的、长期的工作,并提出要利用复旦哲学跨界的、有创新性的学科特点,提出新的范式,引领全国的学术话语,让这些话语形成辐射力,对时代、对世界产生影响。
最后,解超老师对此次座谈会做了总结,并提出希望通过基地作为平台抓手吸引优秀学者,产出一批成果。基地建设一个周期是三年时间,希望在此期间能够聚焦一下主题,凝练一下方向,出一些标志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一本代表性专著,在国内和国际同时出版;理论宣传类成果,除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包括的理论版发表文章;决策咨询类的专报,包括思想理论动态方面的专报、上海社联政府专报等。
与会老师最后还对经费支持力度、工作简报制作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座谈会社联与基地之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为基地接下来的工作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