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介
长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 7 篇序言多被视为附属性文本,很容易忽视其本身的理论价值。实际上,序言丰富拓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序言随历史变迁不断敞开自身,在原则高度指出不同国家依据自身现状选择革命道路的可能性,决定性地阐明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特征的具体化原则。
主讲人介绍
郑召利,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哲学学院副院长。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主要开设课程:《哲学导论》、《认识论研究》、《认识论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
01.引言
本届Sophia以“时炬”为主题,哲学的任务正在于守护思想的微光,执掌时代的火炬。2021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人类在全球新冠疫情笼罩下的第二年。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时局,“时炬”一词,正以其字音提醒我们对于时代课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这与哲院“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精神不谋而合。
讲座伊始,郑召利老师就指出,在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性。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宣言》有“红色中华第一书”与“中共第一经”之称。许多人都是通过阅读《宣言》,了解了马克思的理论,甚至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革命道路的选择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02.《共产党宣言》及序言的译介传播
《宣言》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有“红色中华第一书”与“中共第一经”之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革命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作为《宣言》的重要一环,序言的译介和传播与《宣言》本身并不同步。
1920年出版发行的陈译本《宣言》仅包括四章正文,缺少序言和注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整译本。有关为什么陈望道没有将序言部分一并翻译出来这个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公认的回答,陈望道本人也没有解释。郑老师的推测是:陈望道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不会忽略序言;更有可能的是他在接受翻译任务时时间紧迫,而序言多达一万多字,因此不得不选择性地翻译了他认为更重要的正文。
《宣言》从1848年发表后直到最后一篇意大利版序言于1893年出版,其间持续了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每一版的序言发表的时候都做了很多的修改和说明,这些修改和说明对我们理解宣言的正文的部分极其重要。如果没有序言部分,在理解《宣言》的内容时就可能会产生很多偏差。
然而,有相当一段时期,被翻译出来的《宣言》或是没有序言,或是序言不全。1930年华岗版本的发行,使得三个德文版序言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1943年博古译本的《宣言》,使俄文版序言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1949年,中国解放社翻译了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发行的《宣言》百年纪念版,首次收录了马恩撰写的七篇序言 。
目前学界对于《宣言》序言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序言译介传播的考证。
二是针对个别序言所做的具体分析。每一篇序言都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从1872年到1893年期间,《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848年2月《宣言》发表之后,欧洲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后来革命的果实被资产篡夺,导致革命陷入了将近20年的低潮。在这20多年间,《宣言》退居到历史后台,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使得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又受到了关注。马恩1872年写序言的时候,正好是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共产党宣言》一开始仅仅关注英国、法国、德国这些主要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关注到俄国、波兰、意大利,甚至北美。可见,序言的写作跟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世界各国的无产革命运动的具体情况都有密切的联系。
三是对序言作整体性把握。正如高放先生所说,这7篇序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7把钥匙。在序言当中我们能看到很多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即:他们是怎么根据社会实践变化的实际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出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03.对《宣言》的补充和基本思想的阐明
一般来说,《共产党宣言》最大的意义是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形成不是在这个时候,而是在这之前。虽然只差了几年的时间,可这几年的时间他们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45年前后,他们的唯物史观就确立起来了。
关于劳动、工资、资本,马恩写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恩格斯还写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篇幅较长的《共产主义原理》,后者是对话体的一问一答。根据这两篇文章,马克思在一个月内就起草了《宣言》,其中很多表述都跟《共产主义原理》一致,所以说《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点都不为过。
可是,很多人在读《共产党宣言》,尤其第一章的时候,要想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抽象出来还挺难的。因为《共产党宣言》不是一本纯理论的哲学著作,而是一份宣言,一篇觉悟的工人都能读懂的文章。《宣言》把政党的一些政治主张、一些策略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以公开的形式向全世界、向全社会做出了一个说明。
其实,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概括是写在序言当中的,尤其是在1872年以后几个德文版的序言中,我们能看到马恩用犀利的、严谨的文风,来展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内在的矛盾。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斗争,在这个时候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叙述的过程中,他们展现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最基本的方法,而这基本方法是恩格斯自己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谦虚,他说这些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属于马克思的。其实,《宣言》前两个序言是马恩共同署名的,马克思去世之后,剩下的5篇序言则是由恩格斯自己来署名的。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阐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时用了一段非常精确的语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这样被经典地表述出来的: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恩格斯:1883年德文版序言)
序言对《宣言》基本思想的阐明,是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首先,立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其次,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行总结,指出自氏族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最后,将阶级斗争视为摆脱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重要手段,如果无产阶级不使整个社会得以解放,就不能解放自身。
郑老师解释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具有特殊性。当无产者成为一个阶级之后,它跟以往的阶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因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如果没有这些对基本思想的概括,我们很难通过自己的阅读深刻地揭露出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内容。
恩格斯在1894年的时候,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概括马克思的思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到现在我们读这段话都会怦然心动。他讲到了每个人的自由,讲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与我们今天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相似之处。
04.对于《宣言》内容的修订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宣言》思想的概括,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无论怎么概括,基本的原理是不变的,那么序言要修正的就是所谓的具体原理和具体措施。
(1)关于阶级斗争
《宣言》第一章开头处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其进行修正,强调“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道:“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共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显然,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也就没有阶级斗争,因此,根据当时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宣言》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判断就不再合适了。恩格斯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对其进行了修正。序言中经过修订的关于“阶级斗争”的表述更为精准、确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更能体现出《宣言》的真正价值。
(2)关于无产阶级专政
此外,序言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修正。马克思在《1840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1852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再次提到“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马克思称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明,但他说:“我认为阶级跟阶级斗争,是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他跟以往许多理论家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郑老师认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是理解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作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后来又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要想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而非仅仅占有现成的国家机器。
(3)关于不同国家社会发展道路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从欧洲逐渐转移到了东方社会等其他的区域,这些国家就面临着如何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以及如何使共产主义革命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成为一种可能性的问题。于是马恩并不局限于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而是将其视阈扩展到落后的东方国家,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正面回应了俄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自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对人类学、考古学等材料的不断占有,马克思对东方国家的论断也更为清晰准确。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西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并非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真理。
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仅针对西欧国家,因而《资本论》中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论断对俄国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提供的条件。
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恩进一步对俄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这一社会事实,指出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成为俄国社会的新生支点:“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并未按照《宣言》中研究西欧国家的一般历史结论去分析俄国问题,而是在切实考察俄国原始土地公共形式及农村公社发展的前提下,在对该国社会发展状况和独特国情进行具体把握的基础上,指明了俄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05.方法论意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原则
序言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原则,即其所提供的不是普适性的永恒真理,而是指导人们从社会现实出发,经由具体现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原则。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坦率指出,《宣言》的“某些地方”可以作“一些修改”,《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十条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在今天会有“不同的写法”。《宣言》中对西欧各国革命形势的分析仅具有暂时性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人运动的变化,必须立足于变化了的“当下”对相关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但由于《宣言》是“历史文件”,“没有权利”对其“加以修改”。因此,重要的修改都在注释和序言当中,这体现了马克思他们对自己的文本和理论的探索,秉持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序言对《宣言》基本原理的贯彻和发展,不仅突出了《宣言》的当代价值,也要求人们在领会《宣言》时,把握其内在规定的具体化原则及其方法论意义。事实上,序言的撰写本身就是马恩二人对于世人的告诫:《宣言》绝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经由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的,是立足当下有待不断解读的文本。
今天,《宣言》序言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如果不顾社会历史的具体发展,不假思索地将马克思在特定时期针对既定社会提出的具体措施奉为永恒真理,就会脱离社会实际,甚至产生失误;盲目以主观臆断的实用性为评判标准,将有用的奉为真理,无用的视为谬误,会忽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对其理解产生差池。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共产党宣言》的序言?
在学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我们要把序言跟《宣言》的正文当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如果不读序言,可能就分不清哪些是该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应该修改的个别的结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包括《共产党宣言》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当成永远不变的金科玉律。在《宣言》的序言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年代取得成功的思想路线。这个思想路线被概括为四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更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只有将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与依据社会发展的具体历程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价值,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意蕴,并以此为理论武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文案丨贲启涵
摄影丨陈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