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哲学教育实践基地首页  教育服务  哲学教育实践基地

哲学入门 | 张寅:社会批判的哲学

时间:2021-05-14

2021年4月13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张寅副教授前往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社会批判主题的哲学特色课程。

在课程之初,张寅老师首先对于“恐惧”这一社会现象,作出了生动的阐释。他以美国弗洛伊德的枪击案件为例,深入浅出地解释道不论是哪一个广度深度的社会,都存在“恐惧”的情况。因此,正因为这样的一种恐惧是相互加强的,社会批判便是有意义的。

图片

进而,张寅老师在关于社会批判中消除恐惧的方式,提出了在上层与下层之间建设桥梁提供了两种意见:

第一,由知识分子承担作为社会期待,来削弱社会之间相互之间的恐惧,例如在启蒙时期的伏尔泰,支持“开明专制”来替代“绝对专制”。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这样的增加信用手段逐渐弱化了。

第二,通过产业的发展,设法使得统治者与群众之间,消除恐惧。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群众通过劳动从属于产业,逐渐形成各自领域的行业协会,并产生对应的精英人物,由后者来对统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然而,人们发现,这些从群众中产生的精英群体,却恰恰最容易背叛自身所产生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

此外,还有另外一条思路,在学术上被概括为:“移置”。即,因此,不再是以国内的对象作为恐惧的对象,相反,将这一对象移置到外部的对象,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为广泛采用的手段来强化内部的统一与团结,并且转移社会恐惧的有效方式。

在这样的基础上,张寅老师一步步带我们进入社会批判哲学的领域,从《圣经》中的典故“铸剑为犁”与《男性气概》中告诉我们,一些看似美好的事物,但其实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在社会上所谓的抱负也同样是需要在男性的“血气”之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一种气概,被一些学者解释成是尼采所推崇的,但这种关于血气的观点也受到了很多批判。

还从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中告诉我们,在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私有制条件下的微观博弈具体表现便是群众之间的私斗、群体之间男性气概的作用,这些统统上升表现为,即是国家之间的争夺。其中,私斗大都不会留存于历史记载,而国家的争夺在史书上却屡见不鲜,那便是社会一类群体享有特权的表现。而这,便回到了我们最初的一条移置社会恐惧的有效方式:在国家内部团结起来,而将恐惧向外转移。这些又全部随着时代的推移与国家法制的完善,维护私有制的工作,便不再依靠群体之间的私斗,而是交由国家权力予以执行。

最后,张寅老师通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一段原文选读,解释出一般社会斗争中的意识形态形成机制,最为明显的便是与哲学所对立的“修辞”,一种不带有真理的“忽悠”来迷惑社会,因为意识形态并不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但是后者却借用自然科学的数值定义,来为自身的“修辞”佐证,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因此基于这些内容,社会批判便产生了意义。

短短的九十分钟时间,张寅老师为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大家都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期的精彩课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复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