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介
哲学的历史不仅仅是由哲学问题、哲学理论以及哲学争论构成的内部发展史,它同时也是——甚或更多是——一部围绕哲学本身而展开的外部角力史。在这样的历史中,哲学一方面长期与神学、科学进行着“权力的游戏”,另一方面,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哲学不断经受着被上升为原则的“现实”的拷问。换言之,哲学的历史,首要地是哲学自身“为(获得)承认而斗争”的历史,其中涉及的三大基本问题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能干什么?谁需要哲学?总之,如果按照一种广为流传的叙事,由提供了“反思”与“批判”的哲学部分参与的对于宗教的祛魅基本已经完成,那么,哲学历史的外部性表明,对于哲学本身的祛魅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拒绝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哲学,不过是打着启蒙与解放旗号的蒙昧和桎梏。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项祛魅工作最终仍旧需要哲学来承担,并且唯有通过这项工作,也就是通过认清自身处于何种外部之中,受到何种现实的决定,哲学的活动本身,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自由的。
主讲人介绍
王春明,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外国哲学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法国里尔第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兼任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执行主编,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代外国哲学》执行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法国哲学研究学术文库》编委,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拜德雅《卡戎文丛·巴塔耶文集》学术顾问,法国Cercle Champ de Bataille巴塔耶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法国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问题:主体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01 关于讲座选题
哲学是怎样一个东西?
这个问题无论是哲学爱好者、哲院学生,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对哲学好像有理解,但实际又总是语焉不详。我们今天要关心的话题,不是具体的哲学理论,而是哲学活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有没有别的考察“哲学是什么”的方式?因为似乎存在一个重大的困难:哲学从内部作出的关于自身的言说,不足以帮助它获得完整的自身认识。哲学是否有现实感?是否应当有现实感?在漫长的历史上,哲学是否已经充分地展开了它的现实感?王老师回顾讲座简介,希望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尝试跳出传统,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来思考:“哲学究竟是什么?”
一、关于讲座选题
王春明老师认为,该选题基于他对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理解:Sophia人文节的基本意义;哲学活动的基本现状;哲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王老师认为,Sophia不应该成为又一个课堂。在其间,我们依然处于惯常的师生关系中;且听者可能带着一种“哲学”崇拜。简言之:3108不应该有任何光晕。在讲座伊始,王春明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作为本互不相识的人,在此平等对话、共同反思。我们应当暂时放下“把哲学放在头顶上”的膜拜方式,意识到“哲学”存在被过度“拔高”的可能性。
哲学活动的现状有着“冷”与“热”双重属性。哲学无论作为一个学科还是活动方式,都是小众、甚至冷门的;但是哲学学科内部却表现得十分火热:论文的生产、网课的爆火、各式哲学活动、讨论、会议几乎每分钟都在进行着。如此“无用”的一门学科,为何又吸引了如此多人如此多的精力与兴趣?我们不应该以“可能将哲学庸俗化”为理由就拒绝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就应当得到祛魅,它本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
因此,哲学必须对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有哲学?凭什么要有哲学?哲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进一步的,我们不能在“做哲学”这个问题上忽略掉“做哲学的人”和在怎样的“仪式”中做哲学这两大因素,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非“哲学”的话语来探究这个问题。
02 分析:两部历史、三大问题
1、哲学是什么?
内部视角会认为哲学是“思”,哲学的内容是观念,其作用在于解释世界;但是从外部看来,“思”也是在世界中“做”,观念也是世界中的物,解释世界也是在世界中“改造世界”。就如观念,常常以一种唯心主义的方式被理解。但观念与物都在同一个世界中起作用,甚而在有些场合起比后者更大的作用——观念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王春明老师提到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海德格尔对此的解释是改造世界也要建立在对世界的一种前在的解释上;而王老师认为,解释世界本身就是一种改造世界。解释活动生长于现实世界,同样干预着现实世界。
2、哲学干什么?
我们或许有这样的感觉:哲学总是隐伏在一般活动背后突然出现,发问“这是什么?”。哲学工作者们开展哲学讨论,接续哲学的脉络;但在外部历史中,这都是一种创造“哲学”的活动,同时也创造了“哲学”的共同体,概括来说,是一种能够再产生“哲学”的机制。
3、谁需要哲学?
内部视角认为,爱智的哲学家、求智的所有人需要哲学,并且爱智的活动似乎只能由闲暇者来完成;并伴随着一种期望,即(哲)学以成“人”。学以成“人”的说法,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更是自启蒙时代以来许多哲学的重要“哲学性”话题。但在外部历史中,哲学恰恰是所有“叹息的生灵”(挪用马克思语)——主要是觉得自己成了“人”的成年人——的需求。
03 余论:认识你自己
哲学教导我们要认识我们自己,但哲学仿佛又不认识它自己。在举出这些外部视角的考察方法后,王老师给出其观点:“未经审视的哲学不值得学”。哲学必须审视自己存在的形态,自己存在的外部,否则依然是片面的、有限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反思世界,问题也在于反思哲学本身。我们要同时兼具“内”反思与“外”反思的眼光,思“哲学”所不能思、不愿思——既要听哲学怎么说,也要看哲学怎么做。王春明老师在讲座的最后,给出了他的劝言:
自称“自由而无用”的哲学是不自由的
哲学自由不能基于“精神胜利”
哲学之用不应在于“哲学催眠”
“遇事不决,就问哲学”是种“哲学病”
警惕“怨恨式”的哲学,或“逃避式”的哲学
要有现实感,先治“哲学病”
文案丨赵奕量
摄影丨权益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