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介
随着这一百多年来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汉语世界”中,学者们已经触摸到一些在“汉语世界”中的本原性哲学问题,这些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这样的思考与西方哲学在出发点上有哪些差异,在本体论框架上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哲学层面上来加以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主讲人介绍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等。著有《论家:个体与亲亲》(2019)、《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年)、《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6年)、《政治哲学与汉语神学》(合著,2007年)、译著:《上帝是否存在》(汉斯·昆著,香港道风书社,2003年),《精神分析与宗教》(弗洛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
0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者西周自“philosophy”翻译而成,之后“中国哲学”的概念也因之而产生。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并未见“中国哲学”的说法。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冯友兰先生给出这样一种解释:“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是以西方哲学检视中国的学问,并从中“选择而叙述之”。劳思光先生批评冯著未见中国哲学的特质:认为冯先生不懂“道德主体的观念,甚至连主体性本身也悟不透,看不明。” 不过,劳先生的“主体性”概念显然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论述。金岳霖先生曾谈到“现在的趋势是把欧洲的论理当作普遍的论理。” 但问题是先秦诸子的理论,是普遍的呢?还是特殊的呢?认为这是写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先决问题。
接下来,孙老师从以下三个角度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首先是中国哲学的“反向格义”。正如传统的格义以道家之“无”释佛家之“空”,刘笑敢老师提出的“反向格义”表现为以西方概念重新编排与整理中国的思想传统。由于西方哲学具有西方性以及作为普遍面目的二重身份,这种格义一方面是“以西释中”,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普遍”的概念下解释中国。但由此却遮蔽了很多中国思想的概念。引发“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第二是 “古代中国无哲学”。这种观点将对于哲学的解释归于西方:“哲学”特指由古希腊传统发展而来的哲学体系。孙老师以两位哲学家的观点为例: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有“道德训诫”;德里达认为“中国无哲学”:中国文明处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但中国思想因此也未受到西方哲学规则的限制。以中国无哲学解构合法性的质疑。第三是“以中释中”。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全面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本身的方式来论说中国思想传统,以此解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但问题在于:现代汉语已经难以脱离外来概念的影响。
02 汉语哲学的问题背景
孙老师提出,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双重困境:第一重困境:中国哲学的传统研究模式是把他人作为普遍性的思想来理解,把自身传统理解为特殊的和朴素的”。第二重困境:“反向格义”导致了思想的遮蔽。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纯然是客观世界,同样也由语词与概念构建而成。换言之,语义遮蔽即导致问题遮蔽。就像我们模仿西洋交响乐团建制的中国民乐团,事实上这样的建构已经失去其自身的特质与魅力——在过去百年中,此类模仿式的“以西释中”的理解造成了诸多自我遮蔽。因此,汉语哲学的任务在于探寻汉语世界的本原性问题,重新发现被遮蔽的问题及其背后的逻辑。
03 如何发现汉语哲学的问题
那么,如何重新发现这些被遮蔽的概念呢?
1、 比较哲学的困境
在东西方最初的交流中,会建立一种肤浅的相似性。比较哲学的重心虽在于寻找差异,但错误的框架与被遮蔽的逻辑仍会导向虚假的差异性。以中西绘画理论为例,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概念就是相对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而论的,但透视理论本身就已经脱离了中国绘画自有的审美系统。
2、 “迂回西方”的重新发现
文化的自我认识存在盲点,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的巨大差异提供了一种拉开距离、检视自我的可能性。在此,孙老师提出“迂回西方”的概念,这种检视并非简单比较,而需要建立他者的视角,对于西方哲学有充分理解,再以此“迂回”,整体性地反思(reflect)中国思想的框架。我们需要以迂回的眼光,将根本性问题重新呈现出来。
孙老师继而具体讨论了“迂回的发现”:第一,西方语言世界与汉语世界存在错位。以本体论为例,西方哲学从being发展出Onto-theo-logic三位一体的机制,“是”与“存在”是同构的,这一思想机制在汉语世界中并不存在。第二,中西方思想基本框架的不同。西方以“现象与本质”二元的结构为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尝试探究永恒不变的本质结构;中国对于世界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理解并不预设流变之下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试图在变化中保持中和之道。第三,中西方基本道德观念的差异。希腊的“四枢德”以维持城邦共同体为出发点,基督教的“信望爱” 建构“我”与上帝的关系;中国文化传统的“孝”观念,反映出生生不息观念下建构生命延续性的基本预设。不同的文明基于对不朽的不同理解,会提出自己各自不同的方案。
此外,孙老师指出,迂回的发现,帮助我们对汉语世界存在着的双重遮蔽保持警醒:第一重遮蔽是: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翻译而来的语词蕴含着诸多非汉语的基本预设。 第二重遮蔽是:对于古典汉语而言,古汉语的基本框架已经受到现代性的浸染。
3、 “西方哲学”在汉语世界中的合法性问题
基于汉语哲学的思考,孙老师提出了“西方哲学”在汉语世界的合法性问题。西方哲学研究在汉语世界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困境: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下研究与思考,脱离汉语语境,另一方面却采用汉语写作,并不被西方学术共同体接受;若采用英文的写作,则缺乏对汉语世界的学术贡献。孙老师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正在于汉语哲学。
西方哲学进入汉语世界后产生了双重思想脉络,一是西方语境下的脉络,二是其在汉语世界中的安顿。孙老师认为,这种双重脉络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西方哲学研究在汉语世界的意义所在——这些工作帮助另外一种哲学眼光进入汉语世界,拓展汉语世界的主题与视野。一方面,这种工作需要对西方哲学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则面临着进入汉语世界过程中所面临的衔接性和排异性的挑战。西方哲学在汉语世界中的生命力,恰在于推动汉语哲学的发展。
4、 汉语哲学的世界境遇
一些汉学家尝试把汉语思想传统的奠基翻译成西方语言,尽管是用西方语言表达,却紧紧围绕着对于汉语思想传统的理解。同时,真正理解汉语思想传统,运用汉语世界的思想资源,也可以以哲学的方式回应现代世界给人类提出的各种挑战。
04 总结
汉语哲学有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迂回西方重新发现自身的本原性问题;二,西方哲学之真正融入汉语世界是一项汉语哲学的工作;三,对汉语世界思想资源的再理解以应对现代世界的各种挑战。藉此,我们需要重新检视生活,发现被遮蔽的问题,揭示背后另外的逻辑。
文案 | 林泓西
摄影丨王胜璇、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