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谈治学首页  学生园地  周一谈治学

第160期 | 六一特辑: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当哲学走向少年儿童

时间:2021-05-31

徐波,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主要策划人之一。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复旦大学卓学优秀人才。第7届“刘静窗青年教师奖”、第2届“贺麟青年哲学奖”(提名奖)得主。并参与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全校最优通识核心课程奖”、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次)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刘学良,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先验之维创始人,兼任复旦大学教育哲学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儿童哲学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哲学教育的研究和推广。



徐波:中学生哲学课堂

01 您如何与中学生哲学教育结缘?

我们学院一直有重视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的传统,强调经典阅读、时代议题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很多老师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中学哲学教育,比如学校和上海中学合作的“导师制计划”,以及这学期面向全市高中生推出的周末先修课程。大家平时也会交流一些心得体会,会讨论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哲学认识、接受程度和反馈效果上的差别。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哲院老师们参与到中学生哲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我个人而言,读硕士时,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刚成立不久,也对硕士生开放,我就报名参加了。其中一个活动就是去复旦附中给学生讲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很早就与中学生教育有了接触。回到复旦任教之后,我也陆陆续续去到一些中学讲课,比如曾去复旦附中讲授大学先修课程《哲学导论》中的中国哲学部分。这些经历主要是讲座性质的,比较零散,不大成体系。但是,正是这些讲授经历让我知道中学生其实对哲学很有兴趣,哲学对他们来说可以不是象牙塔里的艰深学问,而是一个可以在课堂里或欢快或激烈讨论的事情,这就为我参与中学生哲学教育埋下了一颗种子。去年,我开始协助学院的一些本科生事务,考虑到中学哲学教育和本科教育联系相对紧密,因此我也较多地参与到了和复旦中学共建哲学课堂和哲学教育基地的项目中。

02 哲学学院与复旦中学共建哲学教育基地的想法的由来?

学院和复旦中学共建哲学教育基地有一个大的背景:2020年5月,复旦大学和长宁区签订共同建设复旦中学战略合作协议。复旦中学跟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复旦中学希望借助复旦大学的一些优势,帮助他们开展中学教育,而哲学教育基地就是其中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图片

2021年2月“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进行了签约揭牌仪式

复旦中学选择哲学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我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这对塑造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有帮助。其次,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切学科之母,即使在现行高中教育体系内,也至少能够统合并促进语文、历史、政治三大学科的教学,而科学哲学和逻辑学也能促进理科的学习。最后,复旦在文科领域具有传统优势,哲学是全国并列第一的A+学科、双一流学科,是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科实力非常强,我想这也是复旦中学与我们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复旦中学去年10月底找到我们商讨合作事宜,我们接到邀请后便对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当时我陪同袁新书记、基础教育集团的黄金辉主任以及林晖副院长一起去考察,双方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复旦中学最初希望依托他们的现有老师(也就是中学老师)在原本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再讲一些哲学性的东西,我们评估之后觉得在专业性上有较大不足。因此最后还是落实到先由我们哲学学院设计这个项目的大致框架,最后再慢慢过渡到以中学老师为主的模式。

我们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重新设计和规划了基地方案和课程大纲。学院内部,特别是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也就如何开展中学生哲学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在中青年教师中集思广益并进行了广泛动员。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基地方案以及课程大纲的设计,对未来两年的设想都做了安排。11月份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授课,之后根据课程进展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设计。双方领导,包括长宁区教育局的领导也进行了专题讨论,最终在寒假前大致确定了课程大纲和哲学教育基地的框架协议。

图片

2020年12月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课程推进座谈会顺利召开

今年2月,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建的 “长宁区复旦中学哲学教育基地”进行了签约暨揭牌仪式,当时由时任长宁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一同为基地揭牌。

图片

时任长宁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岚(现任长宁区区委书记)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为基地揭牌

03 复旦中学哲学课堂的课程安排如何?

哲学教育基地的安排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哲学课堂教学,以模块化方式推进;二是师资培训,培养符合中学要求的哲学教师,在教学团队上慢慢过渡到以中学老师为主;三是实践活动,通过夏令营和各类展示活动对中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哲学课程主要由我们进行整体的设计安排,基本上是以模块化为主进行讲授,兼顾系统性和连续性。考虑到中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哲学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来谈论哲学,以此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所以第一讲由沈语冰老师开始讲绘画中的哲学,第二讲由郁喆隽老师讲授思想实验以及电影中的哲学反思。在学生思路打开之后,我们的模块化教学有序进行,每个老师都选择了自己研究领域中最能吸引学生的内容加以讲授,比如谢晶老师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讲授等等。

图片

沈语冰老师在复旦中学哲学课堂授课

本学期前半段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授课老师为主,比如吴猛老师讲授《共产党宣言》,祁涛老师通过本雅明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反思,以及张寅老师对社会生活合理化概念的讲授。从下一周开始,将主要由科哲方向的老师们为主进行科哲模块的授课,对真理问题、认识论和人工智能问题等进行集中讨论。

图片

吴猛老师在复旦中学哲学课堂授课

除了哲学课程之外,师资培训的部分主要是在教学团队上由以我们的老师为主过渡到以他们的老师为主。这个部分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培养助教,即他们的语文、政治和历史老师;二是派我们的同学过去实习,为接下来的哲学教育做准备。

第三部分是实践活动。我们的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也将与复旦中学合作开办,面向全国中学生进行招生,前几天公众号已经做了宣传。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是我们复旦哲院的一个品牌项目,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今年这个项目由复旦中学承办,作为今年哲学教育基地的一项大事来推进。

另外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哲学基地每学期两次的学生展示活动,由哲学特色班的同学面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展示这个班的学习成果。形式非常多样,包括辩论赛、英语演讲以及阅读分享等等,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因为目前只有全年级成绩前20%的学生才可以报名参加这个哲学特色班。所以复旦中学基本上是把最优秀的学生中对哲学感兴趣的挑了出来,参加到这个哲学特色班。这个固定的哲学特色班区别于对中学生的零散哲学教育,这是我们复旦中学哲学课堂的特色模式。这种展示有多种功能:一方面面向所有的同学,让他们开始了解哲学,对哲学产生好奇和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有学业上的激励作用,因为要进入哲学班,就必须成绩优异。这主要是考虑到哲学特色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比较辛苦,学生在准备学业考试的同时还要准备诸如辩论赛、英语演讲等展示活动,压力很大,而中学生毕竟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安排上优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来接触这些课外的东西,如此也更能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04 哲学学院有哪些老师和同学参与其中?

目前参与授课的老师很多,沈语冰老师、郁喆隽老师、谢晶老师、祁涛老师、吴猛老师、张寅老师、王球老师和我都已经参与了授课。之后我们还有很多老师都将陆续前往复旦中学进行授课。

图片

谢晶老师在复旦中学哲学课堂授课

图片

祁涛老师在复旦中学哲学课堂授课

目前复旦中学那边给我们配置了一些助教,主要由他们的语文、政治、历史老师担任。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院也有一到两位研究生助教常驻在那边实习,未来或将能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我们希望在哲学课程的模式成熟之后,慢慢过渡到以他们老师为主的模式,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学生能留在那边授课,复旦中学也非常欢迎我们的毕业生能加入他们。

复旦中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机会和待遇。目前因为疫情以及对教学秩序的考虑,能够进入中学获得实习锻炼的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复旦中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免费住宿和实习津贴,学院已经有两位研二的同学在那边实习,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配合老师授课,之后会安排他们组织一些讨论课。

05 复旦中学哲学课堂的效果如何?

现在课堂效果很不错,而且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来看,趋势越来越好。有人可能认为中学生似乎不能接受哲学,或者认为中学生接受哲学过早,其实这完全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学院目前推进哲学教育,无论是面向小学生的哲学绘本导读,还是王春明老师对接的初中哲学社团,以及复旦中学哲学课堂,我们都发现中学生思路的开阔性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其一,上海的中小学生能接触到的资源非常丰富,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研究得非常深。此外,不能小看中学生哲学思考的能力,我们说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追问,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小孩子良心的遮蔽反而会少一点,他们的良知甚至比大部分成人更加接近赤子之心的本初状态。所以我们完全不需要给他们任何限制,也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预设。在授课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一点不比我们自己的本科学生少,这是哲学教育非常好的起点。

随着哲学基地的推进,他们已经开始逐渐能够用哲学的方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一次我去给他们的展示活动作点评,学生在事先准备不多的情况下,讨论一个经典的辩论赛题目——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还是不辩自明的?我原以为他们只是打一个表演赛,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在自由辩论环节,他们涉及到了很多哲学的关键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真理应该如何证明?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还讨论到了,如果真理是不辩自明的,那么这个辩到底是什么?此外还牵涉到中国哲学言意之辩的一些问题,即语言能否准确表达真理的哲学问题。以上问题他们都讨论到了,也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而且正反双方的论证都能站得住脚。我觉得他们经过了一个学期多的训练,已经逐渐深入到了哲学问题之中,已经开始知道哲学是什么了。

我们哲学教育基地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强调要把哲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我们常说,担柴挑水皆是佛道。所以,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认识哲学、认识到哲学思维的多样性,也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这是我们中学哲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哲学本身不能离开生活,有了哲学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是哲学。你可以在生活当中看到哲学,也可以在哲学当中看到生活。我觉得复旦中学哲学特色班的同学们在这一点上已经慢慢入门了,这对普及哲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告诉中学生,不要以为哲学是离他们很远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哲学就在生活中,哲学不仅有利于语文政治历史之类的课程学习,同时更有利于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塑造,这是复旦哲学课堂所希望获得的最重要的效果之一。

06 能否谈谈面向中学生开展哲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


现在儿童哲学很火,无论是按照西方的一些理论,还是按照传统中国哲学如赤子之心的讲法,哲学这个东西不分年老跟年幼,哲学教育其实是终身教育。我们不仅鼓励同学们毕业之后再回来听听哲学课,也可以往前拓展到对儿童以及中小学生进行哲学教育。

我觉得哲学教育有着方方面面的需求,就德育而言,哲学教育可以成为中小学德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项目,可以以哲学为抓手,让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跟世界观更为开阔。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里面,这其实是缺失的一块。同学们一路走来都不容易,现在无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学业上的内卷化非常严重。我们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过来的,但当我们的孩子要过独木桥时,这个独木桥是不是比我们那个时候更窄呢?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需要重视,我觉得哲学教育的一个好处,就是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以哲学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勾连,认识到生活的多样、多元和多维。因为哲学面向事物本身,它并不追寻一个标准答案。当你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哲学会告诉你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告诉你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是人类价值多元化的体现。但这种多元化的价值体现又是殊途而同归的,我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哲学思维在这种多元和一元之间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本质。所以,中学哲学教育其实也是用另外一个方式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哲学教育基地的最终目标,是要探索一种符合国情的中学哲学教育普及模式,形成具有复旦特色的中学哲学教育品牌。虽然之前学院的老师都或多或少地去中学上课,但真正形成规模,有稳定周期,而且以哲学特色班为固定授课对象的,这应该是第一次。我们目前的哲学教育基地也是在上海市教育体系内部第一个哲学特色班和哲学教育基地,可谓是中学哲学教育的“黄埔一期”,因此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刘学良:儿童哲学的践行

01 您如何与儿童哲学结缘并投身于其中呢?

三年前我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毕业,开始思索自己毕业之后应该选择何种工作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大部分哲学博士来说,进入高校从事大学哲学学术研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这原本也是我学习哲学期间一直规划的事情。我所从事的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使我认识到,哲学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实际成长是一致的,哲学最终还是要呈现为对人的“教化”。通过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经历的反思,我意识到很多思维的局限来自于教育中思维训练的缺乏,学校的教育中既缺少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也缺少对于学习方法的思考,思维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所以学的知识越多,我们的困惑也就越多。

哲学是一门创造和传递思想的学问,论文著作固然是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但是课堂同样是传递思想的重要途径,甚至从时间顺序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课堂更具有优先性。哲学专业到大学才开设,但并不意味的哲学问题到大学才会出现,人生的根本性困惑很早就有了,特别是在儿童阶段。如果儿童时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它们可能就会转化为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困惑。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思维框架,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极为重要。这恰恰是当今教育中所欠缺的。因此,我萌生了哲学教育的想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了解到“儿童哲学”的概念,我体会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教育的实践形式,因此决定从事儿童哲学的研究和实践。

02 您认为“儿童”与“哲学”如何联结?儿童哲学的内容和框架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儿童哲学的根本洞见在于:通过对自己的问题的思考实现思维的提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或困惑,儿童、青少年时期尤其多,这恰恰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必然呈现。儿童哲学就是通过引导儿童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思考,激发他们自己探究和求知的动力,从而进入深入思维的活动中。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习哲学知识,而是“儿童做哲学”的过程——让儿童进行一种哲学式的思考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概念分析、前提反思、假设验证、理由提供、标准明确、效果评价等活动中,形成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

当然,儿童是自发的提问者,但并不是自觉的思考者,他们缺少成熟的探究能力。因此,儿童哲学追求从方法上进行创造,以探究共同体的方式进行集体探究。探究共同体强调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大家围绕共有的主题进行讨论,对彼此之间的观点进行对话和思考,相互辩护,相互反驳,发现自己或他人观点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实现观点、知识、理由和视角的交互交融,以主体间的方式实现整体思维的进步。

所以说,儿童哲学的关键内容有两点:一是“儿童做哲学”的核心理念,二是“探究共同体”的基本方法。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复杂的“哲学”与活泼的“儿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儿童的成长拓宽了空间。正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所说,“‘儿童哲学’代表一种努力,把哲学带入孩子的内心,满足孩子对意义探寻的需要。”

图片
图片

刘学良老师小学哲学教育课堂

03 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哲学教育是否不同?您在学院组织的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进展如何?

是的,儿童是一个成长变化的主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的设计里,儿童哲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和幼儿园阶段。对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非常深入了,需要更加专业的哲学指导。我们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研发了一系列专门面向中学生的哲学课程,如“哲学启蒙课程”、“中国哲学课程”、“意义哲学课程”等,并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两个版本,初步建立了系统的哲学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保留了儿童哲学强调互动、启发的特点,从中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出发,逐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开阔他们的理论视域和思想境界。

自从我决定从事哲学教育以来,一直受到哲学学院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2019年开始在学院举办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今年暑期将会举行第三届。这个活动面向全国中学生进行招生,邀请哲学教授们为他们进行授课,期望通过更为专业的哲学指导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在给中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被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惊艳。青少年的思考已经十分深入,只不过缺乏适当指导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通过哲学课堂的修习,学生们的变化和进步十分明显,很多学生能够写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优秀的哲学论文,足以可见中学生们的思维潜力。

图片

刘学良老师中学哲学教育课堂

图片
图片

中学生暑期课堂

04 将哲学应用到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是怎样的?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何种改变?

儿童哲学是一种极具哲学特色的教育方式,强调运用哲学的智慧来改变教育与学习的方式。国内外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已经证明,让学生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是有好处的,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对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习也有很大的提升。近几年我在中小学进行了很多哲学课程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儿童哲学既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思维训练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学科课堂之中,改变传统僵化低效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

之所以具有这种效果,正是在于儿童哲学巧妙运用了哲学的资源与方法。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问,坚持人的主动怀疑和反思,不满足于暂时的、局部的知识,强调持续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哲学本身例示了一种教育的方式——哲学教育,它将“探究问题”置于学习的优先地位,强调教育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进行自发探求和主动尝试。所以,我认为哲学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在于哲学教育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真实性和深刻性。应用哲学于基础教育就是改变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过程。哲学教育是唤醒学生内在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方式,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思考,为自己负责,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之人。

05 儿童哲学的前景如何?目前有何进展?

儿童哲学自产生以来,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目前已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开始实践儿童哲学课程,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发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形式。儿童哲学进入中国大陆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经过长期的了解和摸索之后,在近几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实践儿童哲学,相关理论研究和图书翻译也日益增多,很多高校也积极参与进来、推动了儿童哲学的研究和实践。其迅速的发展背后是人们对当前教育的不满和对更好教育的需求。因此,我认为儿童哲学等哲学教育事业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不过,当前儿童哲学仍然处在一个初步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对儿童哲学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造,使之与中国的教育情况相适应。例如,需要建立更加系统、更加丰富的哲学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持续和多样的哲学课程选择;还需要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师哲学教育,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和哲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哲学的智慧于日常的教学中。当然,这需要有更多懂哲学人进入到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哲学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广者。这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巨大推动,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图片

刘学良学长关于儿童哲学教育的教师培训

图片

刘学良学长关于哲学教育的TED演讲

部分图片来源于公众号“复旦大学”、“上海市复旦中学”

采访 | 王小蝶

文稿编辑 | 张鹏霄 王小蝶

编辑 | 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