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培养首页  招生培养  研究生  培养

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篇”圆满举行

时间:2018-12-04

20181117-1118日,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第十二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篇”圆满举行,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33所高校的90篇论文,经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最终入选25篇。

1117日,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第十二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篇”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投稿。

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作为哲学学院一项提升博士生学术素养的传统学术活动,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累计投稿人数1000多人,涵盖了国内主要兄弟院校的研究生群体。这些年来,论坛结合学术切磋研讨、顶尖专家点评等形式,着重发掘学生学术潜力,已逐渐成为国内博士研究生交流学术、切磋能力的重要平台。哲学学院始终坚持“专家指导、务实严谨、跟踪培养”的论坛理念,不少曾经参会的同学现已成为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同时在论坛中经过切磋和打磨的论文有些也在核心期刊上进行了发表。

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以“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为主题,旨在结合现代科技发展背景,思考文明未来发展方向,调动哲学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对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这一议题展开讨论,深化对这一议题的认识。本次征稿分两个阶段进行,历时五个月,共收到来自33所高校的90篇论文。经特邀专家评审老师的层层审核,论坛评审委员会最终评选出来自13所高校的25篇优秀论文。

在完善评议反馈机制的基础上,本届论坛还增设了系列主题活动,着力从多个维度提升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促进交流对话。其一是学术视野的拓展,除中西马三个分会场外,本届论坛还特设科哲分会场,邀请物理、计算机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投稿,搭建跨院系平台,促进跨学科交流;其二是论文发表的指导,论坛特别邀请到著名期刊编辑就论文写作与发表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实例进行现场分析、点评和指导;其三是生涯发展的规划,围绕博士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本届论坛邀请青年教师分享生涯发展经历,助力博士生更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以学术为业的转变。

开幕式上,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教授代表学院对来自各高校的优秀博士生表示欢迎,并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具有的现实性和及时性,一方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新近成立,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国际研讨会圆满举办;另一方面恰逢第八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复旦生命伦理论坛召开,都与本届博士生论坛的主题有很高的契合度。林晖老师强调了学术的根本性,应对学术心存敬畏,但不应依赖或依凭任何权威,就此而言,在复旦哲院所进行的交流不存在任何权威,同学们应该进行充分自由独立的探讨。学术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增长和进步。林晖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积极参与交流探讨,真正有所获有所得,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接着,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盛情老师进行致辞。盛情老师强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着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博士生论坛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专门平台,学院层面高度重视,提供了资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本届论坛各环节的创新设置,体现了学院学工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全链条培养。另外,盛情老师还特别指出,本届论坛主题的选取具有风向标作用,表达了哲学人对现实的关切,希望大家学以致用,将思想转化为思想力,努力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并祝愿大家在复旦相聚愉快。

随后,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崔昕昕和复旦大学的博士生阮凯分别代表入选学生发言。崔昕昕表示,本届论坛的跨学科讨论环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前期老师专业的评审与评议人的反馈意见也对她自身的论文写作提供指导,大有裨益。她结合自身读博的思悟与体会,指出读博可谓是一种“修炼”,从独立思考到交流探讨,与在座诸位共勉。阮凯指出,复旦哲学人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精神予人影响,他从自己担任《探索与争鸣》编辑的经历切入,认为优秀的论文应当兼容并包,具备批判精神,同时也应立足经典,面向未来,兼顾思想性与学术性,真正将锻造学术精品的理念贯彻到学术训练中。

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老师受邀做了以“新时代科技伦理研究的新挑战和新使命”为主题的开幕讲座。王国豫老师一方面从现实维度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指出现代技术对传统生命观的遮蔽。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技术伦理学的几条路径,并强调技术中蕴含着价值,要从源头上阐清概念,制定规范,进而从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走向行动共同体。王老师的讲座将现实性和理论性两重视角相融贯,对论坛的主旨进行了纵深性的解读,给予同学们新的理论视域与思考门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讨论气氛热烈。

在论坛闭幕式上,孙宁老师、郭晓东老师、张寅老师、徐志宏老师四位点评嘉宾对各分会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老师们对本届论坛的文章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入选论文视角多元、选题新颖、论述条理清晰,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着力探求理论范式与行动范式,兼具思想性与现实性。随后,林晖老师宣读本届论坛一类论文与二类论文的名单。经过专家评委的讨论与甄选,本届论坛最终评选出4篇一类论文,分别是西南大学周森的《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类道德决策的可行性思辨》、复旦大学季磊的《从浑沌氏之术看庄子的治外思想》、复旦大学郭延超的《现代个人规定性的内在批判——论黑格尔的启蒙辩证法思想》和复旦大学陈曲的《关系性与能动性逻辑的双重介入——对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中“行动主体”的考察》,另有19篇论文获评二类论文。颁奖环节中,五位老师为获得一、二类论文的报告人及现场评议人颁发了获奖证书。

闭幕式结束后,报告人和评议人在学术讨论茶话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的碰撞迸射出新的火花。

1118日上午,两场特色沙龙为本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增添一抹亮色。以“如何让发表学术论文?”为主题,本届论坛特别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博士周小玲老师担任主讲。周老师从论文写作规范与审稿流程两个角度切入,提供切实而详尽的指导,宏观上对论文的架构和撰写思路提出方向建议,微观上进一步明确了取起题目、撰写摘要、引用文献方面的论文规范,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以“博士生的学术研究与生涯发展”为核心,本届论坛邀请到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社会学系博士后毛安然老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何益鑫老师进行分享。毛安然老师以职业规划、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为关键词展开分享,为大家梳理了博士阶段重要的时间节点,鼓励在座博士生尽早明确未来方向,注重知识的日常积累与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能力、执行力、毅力和抗压力的提升。何益鑫老师则围绕其自身确立学术兴趣的过程,强调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问题意识与进路意识,一方面要从自身关切的核心问题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将问题意识细化和具化为学术课题,并且一以贯之;另一方面则要从一个好的问题关切,从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真切领会中,引导出一条思想的道路,进而推进我们的学思生命。

至此,科技发展与文明的未来——第十二届“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篇”及其系列活动正式落幕,本届论坛是思想交锋与现实关切的有机融汇,亦是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社会”这一传统的延承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