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院动态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胡卫列校友:在哲学光芒的照耀下去追求梦想,享受人生

时间:2013-08-30

 

在哲学光芒的照耀下去追求梦想,享受人生

――――与复旦大学哲学系2013届毕业生的交流

2013624下午

复旦光华楼13

 

敬爱的老师们,尊敬的家长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刚才授予我杰出系友的称号,我感到十分惭愧。首先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向我的母校,向复旦哲学系,向我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很高兴看到好几位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虽然复旦已经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但见到你们熟悉的笑脸健康的身影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今天是我毕业20多年后第二次走进母校,第一次回到哲学系。  很高兴能在母校和大家一起交流。与年轻的同学们分享大家学业初成的快乐,感受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未知世界的一份兴奋和些许惶恐。

说实话,我现在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忐忑。可以说,10多天来、从定下来参加今天活动之日起,我的心情就没有平静过。几年来,你们的孙老师、孙向晨院长,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四年同宿舍的好友已经多次邀请我回系里与同学们作交流,我都以各种理由谢绝了。其实,不是我不想来,而是我不敢来。不敢来,一是因为自觉自己不够优秀,在复旦哲学系粲若星河的系友中,我实在太过普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二是我了解,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最讨厌说教之类的东西。而我更了解哲学系的学生,尤其是复旦哲学系的学生,你们博学、深刻、犀利。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还是哲学系二三年级的学生们问倒知名教授而被教授激赏的情景。而且这两年,毕业致辞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煽情文体成为媒体的宠儿,成为校长和教授们展示才情的舞台。而想想自己,四年哲学的学习,增强了自己的理性;近20年法学的学习研究,培养了自己严谨规范的思维习惯;而长期的公文写作,则让自己养成了平实甚至有些刻板的文字风格,这些都悄悄地但又不可逆转地磨灭了自己的激情和文采。我担心,我没有能力提供同学们期待的东西。不过,我的同学和老师们都鼓励我来,我也这样宽慰自己,毕竟,作为哲学系20多年前的毕业生,我,还有我的同学们,已经有20多年在哲学滋养下的职业经历和人生历程,以及包含其中的思考与努力,疑惑与朗然,挫折与收获,痛苦与欢欣等种种体验和感受,尽管这些都十分普通,但恰恰因为普通,才更有共性。我们曾经经历的,你们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去经历、去感受。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自从进入复旦学哲学以来,这是我无数次被问及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常常无法回答,只能答非所问:哲学还是挺有意思的。离开哲学系20多年,我没有再读过一本纯粹的哲学专著,就象是把哲学当作是一个自己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神圣殿堂,不经过庄严的仪式,没有纯粹的心灵,不敢轻易去开启。哲学被定格在对大学生活、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深情记忆中。这次为了回到哲学系,试着去回想曾经的哲学,我们的复旦哲学。发现自己其实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哲学。哲学就象是一种精神鸦片,一旦碰触,就会深入骨髓,终身与你身心与共。

大学生活建构了我们关于哲学的最初印象。在我的印象里,哲学是宽广博杂的,我们的必修课,不光有哲学原理和各类哲学史,还涵盖了从数理化生物、科学史、科学哲学到宗教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听到我们这样的课程大单,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无一例外在脸上写满吃惊与羡慕。哲学是深刻而有启发性的,读四年哲学,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多少次在听课,在读哲学名著时,不经意间,当先哲们深邃的思想扑面而来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对我们每个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竟然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而且可以说得这么有道理,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一种开启心智的美妙感受。哲学是重人性的,探究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是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探索的真正源动力。人文主义传统的熏陶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生命,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格尊严,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哲学是批判和反思的,我始终清晰地记得,在听我们的班主任陈学明老师向我们讲授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时受到的触动,我总认为,这是对商品经济与人性现实关系的最深刻的揭示。几十年过去了,科技和商品这些物质世界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摧枯拉朽的力量,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经常重温这样冷峻的现实考问呢?哲学是具有感染力和引领性的,记得当年复旦校园里众多学术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哲学系年轻的老师和博士们的演讲。(今天在座的俞吾金老师当年就是大家追捧的明星,我们也曾经为他搬过一次家,唯一的印象就是书多,搬不完的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各式各样,包罗万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明星和偶像,不光演讲现场气氛热烈,他们提到的哲学著作也会迅速成为校园里的畅销书。

我的同学们以各自的人生经历诠释着对哲学的理解。我没有作过严谨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但总有一个感觉,哲学系毕业生的职业覆盖面大概是最广的,从政府部门到研究机构,从新闻媒体到经济领域,在不同的领域里都做得有声有色。我们班40多个同学,象孙向晨这样留在高校做哲学教授的并不多。(当然复旦哲学学院的院长本身就不太多,我们班能出一个也不少了。)绝大多数从事的是与哲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有的改行攻读其他人文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的远赴国外攻读法律、金融等应用型学科,担任律师或外资银行高管;有的就职于国际著名的广告、传媒公司;有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的从事培训师、咨询师或私募基金管理这样个性化的职业。一些同学的就业趋向和职业能力一次次让我们吃惊和佩服。我们班唯一一对修成正果的恋人,夫妻双双考上大陆第一批英国注册会计师,此前丈夫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贝尔电话公司老总的英语翻译,后长期担任百胜集团中华区的财务总监。一位从军校转业到法院的女同学,没有上过一天法律课,竟然在第二年就通过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两名同学改行学计算机,一位成为哈工大研究机器人的博士;一位女同学,在担任五年的哲学教员后,在美国取得计算机学位,成为雅虎公司的程序设计员。我不知道他们的职业成就与哲学有没有关联,但与他们交谈,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读完哲学感觉其他什么都不难学了。(我自己也对哲学的深奥艰涩深有体会,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一生中第一本一点也看不懂的书,就是大学一年级时读的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没有一个字不认识,可是看完一页,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当然,更多的同学工作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这样普通的岗位上,有的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工作在同一个单位。他们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平和淡然。不光是单位里的骨干,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也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他们乐于做一个充实的、平凡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一定是与哲学有关的。

20多年过去了,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土豆牛肉”的共产主义期待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汽车已经迅速由奢侈品成为城市家庭的基本生活工具。高铁、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小,生活更便捷。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虚拟世界几乎与现实世界同等重要,手机、网络让人可以足不出户、瞬间便知天下事。世界在变得更快,更透明,联系也更加紧密,并且包含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可能性。同时,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成为时代的主题。

但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我们面临的问题减少。我们的祖先们曾经享受的东西,却正在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我们已很难呼吸到洁净的空气,很难吃到放心的食品,可以上天入海的国度,竟然保证不了婴儿奶粉的安全。看到蓝天白云特别是星星竟也会让我们惊喜。住房、教育、就业、医疗这些基本生活保障成为让老百姓揪心的话题。这也是面临更多困惑和矛盾的时代。大家都在痛斥腐败,却对不遵守规则或潜规则习以为常。我们曾经轻率地抛弃了传统,却发现西方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当我们重新回到中国的传统,我们又必须承认传统的东西确实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洗礼和抉择。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样一个时代尤其需要哲学的引领。需要一大批汇通中西,扎根中国本土,直面中国现实问题、关注中国人民现实生活过程的思想者。当我们的文化、制度和精神财富与物质同步发展,能够为当今世界提供广泛认可的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发展模式的时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利器。它会让我们对所有的问题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坚守应有的理性,既不迷茫,也不人云亦云。

哲学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虽然这几年就业形势并不理想,但无可否认,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就业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也包容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大学的哲学训练会帮助我们自觉运用概括综合、分析推理等思维手段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寻职业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理出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一句话,哲学将帮助我们成为工作中、事业上的明白人。认真而不较真,勤奋而不盲目,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也更加坚定。

哲学是我们帮助享受人生快乐的法宝。哲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生的思考,是人类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生活哲理有的已经转化为道德规范甚至固化为代代相习的生活方式。大众追捧的心灵鸡汤就是生活小智慧的传播。而哲学从头到尾教给我们的都是有关自然、社会、人类、生命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它不是生活的小智慧,而是人生的大智慧。哲学会让我们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先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法则。哲学会让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将因为对真理、对真善美的信仰而晒满温暖的阳光。有理想,能坚守;有责任,敢担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也享得了荣华富贵,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得意还是失意,始终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无意放任,也不轻言放弃。哲学也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平等真诚,尊重他人,我们周围的生活空间也会因为人性和煦光辉的映照而更加温馨。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之际,让我们一起感谢母校,感谢我们的老师们,感谢复旦哲学对我们的培养!请你们相信,复旦哲学给予你们的,一定比你们已经意识到的、比你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要多得多,你们不仅可以无憾于复旦哲学的选择,你们更将受益终身!哲学的光芒会照耀着你们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洪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做一个永不停歇的思索者,实践者,让梦想成真,让人生出彩!祝福你们!

再次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复旦哲学!谢谢大家。

 

胡卫列校友简介:

胡卫列系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级本科生,现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法学博士、博士后,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历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高检院政治部干部教育培训部部长,曾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