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院动态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哲学学院2013年第1期简报

时间:2013-04-26

 

 

 

 

 

2013年第1期(总第38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134

 

 

※ 本期导读 ※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13新年论坛盛大举行

 

 

哲学学院召开第二届教代会第2次会议

 

 

哲学学院导师交流会顺利举行

 

 

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原则与人的概念

 

 

欧陆与比较哲学学会(Continental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ircle)第8届年会顺利举行

 

 

纶音妙语 熠熠哲思——记哲学学院第十四届Sophia人文节“人间哲话”开幕式

 

 

哲学学院举行新晋教授就职演讲

 

 

 

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西方古代哲学系列讲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出版系列图书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13新年论坛盛大举行

2013113,“凝思·变革”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13新年论坛,在复旦美研中心谢希德报告厅盛大举行。北大贺卫方教授与复旦吴晓明教授做客本次论坛,南北学者之间的精彩对话,为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学友们呈现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思想盛宴。

“凝思·变革”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13新年论坛,适逢复旦国学同学会举行成立仪式,复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亲笔题书,祝贺同学会的成立。复旦国学同学会理事会成员首次亮相,他们将与所有热爱国学的同学一起,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论坛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从哲学的高度讲述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之重建。讲座中,教授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呼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须建立新的文明与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相适应。此外,他还提出了精神文化重建的思想路径,启迪国人。

著名法律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做客复旦人文智慧课堂2013新年论坛,为学友们讲述中国法治的近期走势及在变革中遭遇到的障碍。讲座中,贺老师妙语连珠,幽默的演讲风格让大家听得甚为“解渴“。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一年一度的新年论坛,已然成为沪上文化论坛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每年都有四五百社会精英走进这里,通过与知名学者的近距离对话,了解中国,望世界。 

 

哲学学院召开第二届教代会第2次会议

2013115日下午330530,哲学学院召开了第二届教代会第2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工会主席徐洪兴老师主持。会议主要议程为学院领导班子述职、学院院长说明《2012年哲学学院绩效发放办法》、与会代表投票表决《2012年哲学学院绩效发放办法》、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老师汇报党的工作并总结、对学院领导班子进行民主测评。投票表决结果:参加教工人数56人(全院在编人数70人,参加人数超过2/3,符合法定要求),同意50人(超过投票人数1/2),反对2人,弃权4人。《2012年哲学学院绩效发放办法》获得教代会通过。民主测评结果表明大多数与会教工对本届领导班子表示满意。 

 

哲学学院导师交流会顺利举行

为更好推进哲学学院学风建设,落实“学术立院、育人为本”的学生培养理念,哲学学院20092010级导师交流座谈会于2013321日于光华楼西主楼2401会议室顺利举行。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老师、副书记邵强进老师、副院长郝兆宽老师、各班级导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畅谈对于学院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强进老师介绍了本次见面会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邵老师对上个学期导师们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肯定了一个学期以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也希望今后导师可以更关心所带的学生,同时也希望通过学生代表对于学院课程设置、班级工作以及专业授课方式等的反馈和建议,让学院老师知道同学们最根本的看法和需求,从而加以改进和建设。

随后辅导员对各自班级情况做了简单说明,导师们也围绕着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先进行了内部的沟通。交流下来,导师们普遍希望能通过改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在论文的写作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关注。随后是两班的学生代表对在场的老师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困惑的问题。总结起来,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学术项目、毕业(学年)论文、专业导向等几方面。其中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同学都反映课程过于密集导致缺少时间阅读和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对同学们反映的这些问题,各位导师和学院领导都予以重视并耐心解答。

本次导师交流座谈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能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上传下达,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促进学院更好地发展自身、服务同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

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原则与人的概念

20133月,应孙向晨老师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丹·布鲁德尼(Daniel Brudney)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原则与人的概念”为主题作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为复旦大学“人文基金”第五期组成部分。布鲁德尼教授以四个子题展现人的概念分别在马克思与罗尔斯的理论架构中的相似作用,并以比较研究为视野对哲学方法论做前沿探讨。本次讲座由孙向晨老师、张双利老师和孙小玲老师担任讲座主持。

在第一堂讲座中,布鲁德尼教授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及相关的研究语境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展现出他何以寻求马克思的问题关切。在第二、第三堂讲座中,布鲁德尼教授以比较研究为视野,力图呈现出罗尔斯在1980年代的思想与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默契,即以人的概念为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的基石。在第四堂讲座中,布鲁德尼教授继续致力于展现罗尔斯与马克思在理论构想与关切中的默契,此讲主要分析对象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

此次人文基金系列讲座,吸引了我校学者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反响热烈。在结束复旦之行前,布鲁德尼教授亦表达了对于复旦大学重视人文学科与国际交流的赞叹,并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与哲学学院展开多方面的深入交流。 

 

欧陆与比较哲学学会(Continental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ircle)第8届年会顺利举行

2013321324,欧美哲学组织“欧陆与比较哲学学会”的第八届年会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顺利举行。这是中西比较哲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

321日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老师为大会致欢迎辞,标志着会议的正式开始。随后,欧陆与比较哲学学会主席,来自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和台湾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所的David Jones教授做了题为“Thinking the Elemental in a 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Context”的主席报告。最后,运用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尤其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来自美国波士顿学院的世界著名现象学家John Sallis教授做了“Effacements of Form”的主题演讲。

此次会议发言人共有67人,其中43人来自海外,24人来自大陆。后者包括来自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国内现象学、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的学者,而前者包括来自Rutgers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DePaul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法国布尔格尼大学、瑞典歌德堡大学、爱尔兰大学Cork分校等高校的欧陆哲学、东西比较哲学学者。在随后三天的会议中,这些学者就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欧陆与比较哲学问题做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报告。

本次会议以学术交流为首务。根据欧陆与比较哲学学会的惯例,会议不负担任何费用,并且外方参会者还要缴纳125美元注册费(为鼓励中国学者参会,复旦哲学学院以承办为交换条件,要求免掉在大陆任教的学者的注册费)。其间没有安排校领导讲话、照相、旅游等事宜,而午餐是自愿交钱参加的简单的工作餐。因为参会人数很多,不得不有三个分会场,与会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进出讨论室聆听报告,并提出问题与报告人互动。但是,每个分会场的每组讨论,时长1.5小时,只安排两位发言人,每位发言人只有25分钟的时间,余下来的40分钟为讨论时间。这是学术会议少见的奢侈,而发言人与听众都能从这么充分的交流中明显获益。会议采取开放式办会的原则。除了与会学者外,会议向所有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开放。这样的思想盛宴,让与会者感到非常充实。会议324日上午顺利闭幕后,有很多参会人都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依依不舍之情。 

 

纶音妙语 熠熠哲思——

记哲学学院第十四届Sophia人文节“人间哲话”开幕式

2013326日周二晚,哲学学院第十四届Sophia人文节“人·间哲话”在3108隆重拉开序幕。尽管春日的晚风仍透着刺骨的寒意,但热情的老师和同学们早早地就都聚集到了3108教室,来参加王金林老师主讲的题为《“人是什么”——从康德人类学之谜讲起》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办。哲学学院分团委为讲座现场的同学们准备了四款本届Sophia人文节的纪念徽章,同学们一边欣赏本届Sophia人文节的讲座预告片,一边等着工作人员分发纪念徽章。

Sophia人文节是哲学学院分团委的传统品牌活动,旨在将哲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校园传递,繁荣院系、校园文化。本届活动也得到了哲学学院、校团委、任重书院相关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强进老师,任重书院学工组长傅骏老师以及校团委副书记韩煦老师也莅临开幕式现场,在主持人周天明同学向大家一一介绍后,邵强进老师为活动作了简短的开幕致辞。

1830分,讲座正式开始。王金林老师走上讲台,首先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他与3108教室的不解之缘,使讲座的氛围轻松活跃起来。然后,围绕着“人是什么”的问题,王老师从康德的人类学之谜讲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这些哲学家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并总结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主要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人是主体”。接着,针对前三位思想家的观点,王老师又向大家展示了另一位思想家海德格尔的意见。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张扬主体性的思想导致了人类完全遗忘存在,陷入了虚无主义,他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的主人,而应该成为存在的守护者。海德格尔的观点对启蒙运动中高扬的人类主体性思想进行了解构,让存在者得以保持丰富的可能性。

讲座临近尾声的时候,王老师就之前抛出的若干哲学家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对于“人是什么”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问题还有待在场的每一个人去回答,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究,还要在实践上下功夫,只要人类活着,追问就不会停止。

精彩的演讲结束后,王老师解答了在场听众的问题,并在全场致谢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接受了一套“人间哲话”的纪念书签,并为Sophia人文节题词留念。

本届Sophia人文节共有八场讲座,包括416日的杰出系友论坛,在场的同学们走出教室,带着哲学思考和对下一场精神盛宴的期待。 

 

哲学学院举行新晋教授就职演讲

为了进一步活跃学院的学术气氛,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向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展示复旦哲学学院“守护思想、引领时代”的精神风貌。学院从今年起定于每年春季学期为新晋教授就职演讲季,要求每位新晋教授面向我院全体师生发表公开演讲,演讲题目由本人自由选择。

2013416日下午200,在光华西主楼2501举行了本学期第一场新晋教授就职演讲,由黄翔教授做题为“On a Bottom-up Approach to Scientific Discovery”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志林教授主持,由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王巍教授点评。

张志林教授首先对黄翔老师晋升教授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对清华大学王巍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了新晋教授演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是黄翔教授的演讲。黄翔教授首先介绍了西方两种主要的科学发现模式——诱导和最佳解释推理(IBE),这两种科学发现模型都试图对从观察事实到推出对解释事实的假设做出理性的、认识层次上的说明,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模式,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并非所有的发现都采用从AC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步骤,其中发现A这一结果暗示了观察事实C。鉴于此,黄翔教授提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型,他采用印度中世纪的逻辑学家陈那的因三相理论作为这一自下而上模型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这一自下而上的方法既适用于常识也适用于科学发现,而无需假设C必定是A的推断后果,而且这一方法能帮助我们避开运用诱导和最佳解释推理(IBE)中所产生的问题,这意味着科学发现不必专门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建模。最后,黄翔教授指出,自下而上方法的存在需要科学发现建模时持有多元主义者的态度。

王巍教授首先盛赞黄翔教授的研究方法做到了史论结合和结合具体的科学例子进行研究的良好学风。在此基础上,对黄翔教授的演讲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在自由提问阶段以后,黄老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又诚挚的答复。历经3个小时,第一场新晋教授就职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西方古代哲学系列讲座

20134月,法国巴黎高师、巴黎四大(索邦)大学教授芭芭拉.卡桑(Barbara Cassin

女士应莫伟民老师邀请,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进行了以“西方古代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该讲座为复旦大学“人文基金”第九期组成部分。三场讲座均由莫伟民老师主持,巴黎四大在读博士张逸靖同学担任法语翻译。

卡桑女士是法国杰出的古代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研究专家,已出版多部有关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和智者派的专著,2012年获得法兰西科学院年度哲学大奖。她目前担任Léon Robin古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哲学学院主席,同时还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欧洲哲学词汇》项目组主任。在系列讲座开场时,卡桑教授就以其主编这本《欧洲哲学字典:不可翻译的哲学词汇》为引子,点明了讲座的主旨之一即在于阐明语言的多样性和一词多义性。

在第一场讲座中,卡桑教授主要以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希腊语文本为例,说明了巴门尼德的哲学词汇对古希腊史诗的挪用以及其中几个关键词语的一词多义性。也就是说,与通常所认为的存在论及符合论式的语言观相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未必就是切实的实在——而恰恰如智者派所认为的,“存在是语言说出来的一个结果”。

在第二场讲座里,卡桑教授则重点展开了对智者派多有批评的主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分析。通过与柏拉图“有机体”式的城邦进行对比,她提出,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模式更偏向于“自助餐”(pique-nique),亦即对个体之间差别的一种强调,认为每一个体都能够在城邦中发挥作用,从而构成多样模式的城邦政制(politea)。

而在最后一场讲座中,教授聚焦于古希腊智者派与当今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作为“药”的语言。

此次系列讲座吸引了我校诸多学者与同学,许多同学都能够以流利的法语与教授交流讨论,给她带来了不少惊喜。此次在复旦的交流也恰恰印证了卡桑教授的观点,语言的多样性应当得到保护——当以不同的语言来言说哲学,更多的思想碰撞与创新才能产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出版系列图书

201211月至20133月,以冯平教授为主任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研究,基地成员相继出版了四本著作,分别为——邹诗鹏:《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月;程伟礼、杨晓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月;汪行福:《现代社会秩序的道义逻辑:对中国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月;邓安庆:《正义逻辑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思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以上四本著作是重大项目系列丛书的第一批,在20137月之前会相继推出第二批、第三批。

课题组成员根据个人的专长和关注的焦点,从价值重建的资源、可能性、曾经有过的各种理想、曾经做过的各种尝试、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困难等各种不同维度的探讨,提供对中华民族与价值重建这一问题的思考。

《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将三十余年的社会文化思潮分为三个大的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是新启蒙思潮,其中包含或伴随着人道主义、自由民主派、科学主义与“西学热”、寻根文化热以及新权威主义的兴起。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出现分化与多样化的态势:新启蒙思潮出现深化、分化及其转化、不同并带有竞争性质的思潮,如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渐次兴起。21世纪以来,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持续加剧,思想文化界则正在酝酿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兴起的民生思潮、中国道路及中国模式热、民主法治思潮及网络民粹主义,显示了当下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新动向。在梳理三大阶段各种思潮的基础上,本书通过引入中国道路与世界历史逻辑的重述、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现实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视域,分析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效应,进而初步提出了相关的哲学自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奋斗而历史形成的过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平等为核心的正义观,以富强独立为核心的国家主权观,人民利益至上观和以“不断革命”为核心的发展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是价值实现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发扬共产主义道德是价值行为准则,教育与法律是价值目标的控制方式。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创新才能永葆先进、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以人民群众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以人为本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等。

《现代社会秩序的道义逻辑:对中国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指出,温家宝把自己的信念归结为:让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让人民感到安全可靠,让社会充满公正,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现代社会秩序必须符合某些普遍价值和原则,满足人们对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规范期待。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进入特别艰难和关键的时期,亟待反思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在“中国问题”中,作者对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诊断和分析;在“他者之镜”中,作者探索了英、法、德等国现代社会理念和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在“未竟之业”中,作者提出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法制优先兼顾民主与福利的顶层设计蓝图。

《正义逻辑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思路》指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关涉到其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理想和目的,因而必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落实成为共同遵循的实践原则,所以它不应该单纯作为意识形态的导向,而应该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动规范。核心价值的这种约束力不能单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性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来取得,而是源自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内心认同。从何处获得这种价值认同呢?本书作者从古典实践哲学的典范分析中,认为只能从对国家政体的认同出发才是可行的。因为国家政体是一切实际有效规范的来源。如果我们能认同我们的共和国体,其创始的原则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寻求的价值共识的基础。

 

教学科研

Ÿ          201349日,哲学学院举行本科生转专业面试,共有7名同学转入本院,其中2名转入哲学专业,5名转入国学专业。

Ÿ          2013325日,哲学学院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401等会议室顺利举行了2013年度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经过一天紧凑而有序的复试,各学科点通过对考生专业知识及外语水平的综合考察,最终确定共有24名考生被我院拟录取为2013级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报送研究生院,相关调档政审及寄送录取通知书等工作将于5月初正式开始。

Ÿ          2013415日,哲学学院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401等会议室顺利举行了2013年度博士生入学考试复试。经过为期一天的复试,各学科点通过对考生专业知识及外语水平的综合考察,完成了各学科点的复试工作,并初步确定了各专业拟录取名单,学院将于近期将名单汇总后报送研究生院确定正式名单,相关后续工作也将有序开展。

Ÿ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院完成了2013年度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和上海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其中教育部项目共有10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有18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共有2人申请,上海社科基金项目共有10人申请。

Ÿ          我院有10位老师通过2013年度第一批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访问资助”,具体如下:

 

申请人

所在单位

邀请人

访问单位

类别

访问时间

王凤才

哲学学院

Axel Honneth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出访

2013.9.1-2014.2.28/2014.3.1-2014.8.31

陈 伟

哲学学院

 

Prof.Christopher W.Tindale

加拿大温莎大学推理、论辩与修辞研究中心

出访

2013.9.14-2013.10.9

 

王新生

哲学学院

麦克林

美国天主教大学、

出访

2013.7.1-2013.12.1

才清华

哲学学院

黄俊杰

台湾大学

出访

2013.6.10-2013.9.9

郭晓东

哲学学院

黄俊杰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出访

2013.7.2-2013.9.1

 

哲学学院

国际价值哲学学会

雅典大学

出访

2013.8.3-2013.8.20

汪行福

哲学学院

西维尔·彭斯

意大利葛兰西研究院

出访

2013.8.1-2013.8.30

Georg Lohnmann

 

Otto-von Guericke-Universität Magdeburg

张双利

 

哲学学院

 

来访

 

2013.10.10-2013.11.10

 

Jacques Bidet

法国巴黎十大

俞吾金

哲学学院

来访

2013.10.21-2013.11.19

苑举正

台湾大学哲学系

孙向晨

哲学学院

来访

2014.10.17-2013.10.31

 

 

博士后

· 2013313日晚上6:30-9:30,在光华西主楼2401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博士后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命运与意志:奥古斯丁对斯多亚主义命运观的重估”,由孙帅主讲,张睿明点评。

· 2013326日下午,在光华西主楼2401举行了博士后开题报告和出站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有:白冰、王启元、张天杰、张琳和张严;出站报告的有:方以启、陈礼周和陈常燊。

·2013418日晚上6:30-9:30,在光华西主楼2509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博士后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太极与养生”,由邹剑锋主讲,金震华点评。

 

学工

·开学伊始,为了解学院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老师、副书记邵强进老师会同学工组辅导员老师到北区、南区、本部学生寝室和武警班学生宿舍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学院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班级宣传栏、辅导员介绍,详细了解了同学们假期期间的动态。袁新书记和邵强进老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寝室楼的生活学习资源,并对新学期班级活动的开展和班级目标的设立有所规划。通过走寝,学院老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鼓励同学们新学期新气象,继续努力。

· 35日下午,恰逢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哲学学院本科生分团委青志部和复旦大学爱心公益站合作进行的整理募捐物资活动在南区学生活动中心展开。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对募捐衣物进行挑选、折叠和打包。此次看似简单的公益活动难得的是坚持,参加本项活动的志愿者从上学期开始已经陆续坚持服务了一个学期,并准备继续服务下去。做的事也许不大,但是却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发扬着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正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体现,也是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志愿奉献精神。

 

 

20133-4月哲学学院学术讲座一览(学术会议除外)

                                                                                                                                                     

 

主讲人

嘉宾简介

时 间

地 点

汉娜·阿伦特关于“创生性”的哲学

EwaPlonowskaZiarek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

2013.3.12

光华西主楼2501

命运与意志:奥古斯丁对斯多亚主义命运观的重估

 

复旦大学博士后

2013.3.13

光华西主楼2401

The Conceptual and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Michael W.Apple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013.3.14

光华西主楼2401

印度吠檀多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

2013.3.15

光华西主楼2501

印度哲無與有的論爭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

2013.3.16

光华西主楼2501

Heidegger and Language

Krzysztof Ziarek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

2013.3.20

光华西主楼2401

Rawls on Justice: Distributive Principles and

Fraternal Relationships

Daniel Brudney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2013.3.21

光华西主楼2401

Conceptions of the Person: The 1980 Rawls and the 1844 Marx

Daniel Brudney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2012.3.22

光华西主楼2509

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

林定夷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2013.3.22

光华西主楼2409

笛卡尔怀疑论的维特根斯坦式解法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2013.3.23

光华西主楼2409

以赛亚·柏林对庄子精神自由的挑战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chair of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t Rutgers University

2013.3.26

光华西主楼2401

龍樹《中》的性空:二概念的不可共量性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chair of Department of Religion at Rutgers University

2013.3.26

光华西主楼2501

“人是什么”——从康德人类学之谜讲起

王金林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3.3.26

3108

A Constrained 1844 Marx Distributive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Attitude of Concern

Daniel Brudney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2013.3.28

光华西主楼2401

新媒体与都市儿童玩工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2013.3.28

3108

基唯識學 (āśraya-parivrtti) 概念

赵东明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哲学组博士后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及博士

2013.3.28

光华西主楼2501

Problems of Justification: Rawls, Marx, and Where We are Now

Daniel Brudney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2013.3.29

光华西主楼2401

Secular and Sacred: A Protestant Approach to Habermas and Taylor

Trygve   Wyller

Professor of Systematic Theology at the Faculty of Theology(University of Oslo)

2013.3.29

光华西主楼2501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

张双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3.4.2

3108

自由意志的现象特征

刘晓飞

美国密苏里大学哲学系博士

2013.4.2

光华西主楼2401

印度佛教哲論證策略

Birgit Kellne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2013.4.3-4.4

光华西主楼2501

经验之外是什么?——对经典实用主义经验观的一项探究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

2013.4.9

光华西主楼2401

《存在与时间》中的实践理性

 

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候选人

2013.4.9

光华西主楼2401

演化心理学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学说的祛魅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3.4.9

3108

何为普世?谁之价值

郭晓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2013.4.12

3108

操控、因果与科学说明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2013.4.15

光华西主楼2401

On a Bottom-up Approach to Scientific Discovery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13.4.16

光华西主楼2501

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世界观冲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2013.4.16

第三教学楼108

哲学的经世之用——经济社会的金融力量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杰出系友

2013.4.16

光华西主楼2401

翻译巴门尼德的诗?

Barbara Cassin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四大和巴黎高师教授

2013.4.16

光华西主楼2501

有机体还是自助餐:何种模式适合何种城邦?

Barbara Cassin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四大和巴黎高师教授

2013.4.17

光华西主楼2501

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活

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13.4.18

3108

Universal Human Liberation

Leonard Harris

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教授

2013.4.18

光华西主楼2401

太极与养生

邹剑锋

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2013.4.18

光华西主楼2509

作为(毒)药的语言:智术和精神分析

Barbara Cassin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巴黎四大和巴黎高师教授

2013.4.19

光华西辅楼510

 

本期编辑:叶晓璐      审核:邵强进       信息截止日期:201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