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南北哲学论坛“历史感与现时代”学术研讨论成功举办
第八届南北哲学论坛于2012年11月10-11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功主办召开。本届论坛有来自两岸三地四校的三十余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历史感与现时代: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过往四届论坛分别探讨了政治、伦理、自然、教化等主题,展现了汉语哲学界对所处时代的领悟,“历史”关联着理解,在过往几届的探讨中“历史”的维度也渐次显露出来,最终形成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人与“史”向有渊源,“史”在汉语世界中永远蕴含着丰富的反思性,对世界、社会和生活的理解离不开历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久远的名词,对“历史”的理解因其宏大的叙事而成为被规避的学术主题,但社会、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化使哲学不得不再次严肃面对“历史”。在以“史”为自我理解的文化形式逐渐式微之际,如何重新在哲学层面理解“历史”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
围绕“历史感与现时代”的主题,本届论坛共发表论文22篇。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可以展开的维度十分广泛,与会学者所谈论的问题,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和集中性。
首先,关于历史观或人类社会之历史进程的哲学反思,是论坛的一个首要的关注点。从西方思想传统出发,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阐述了圣经对西方历史观的影响,李猛教授论析了“自然状态”这个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如何由“逻辑虚构”演化为了“历史事实”,香港中文大学刘创馥教授阐析了学界对于黑格尔历史观的一些重要误解,台湾政治大学林远泽教授论述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对于证成康德所构想的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目标——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或完美的国家宪法——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通过对本雅明和阿多诺对进步主义的批判和灾难的反思展示了另一种历史哲学——否定的历史哲学,张双利教授由齐泽克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新解读反思了黑格尔和卢卡奇的“历史必然性”,王金林教授由对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察反思了“革命的牺牲性”。
从中国思想传统出发,北京大学王博教授重点阐发了儒家的“圣王”理想中所凝结的蕴涵着历史的连续性与丰富性的几种典范,章启群教授阐述了占星学对于理解由先秦到董仲舒的思想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台湾政治大学何淑静教授阐述了荀子“成圣”理想的历史价值,詹康教授由韩非对于“臣”的态度提出了一种对于中国朝代循环的可能理解,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申述了徐彦《公羊疏》对何休之“例”的阐述与发挥。
论坛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历史哲学研究中的“时间”问题。台湾政治大学彭文林教授以一种精神现象学式的分析对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进行了周密的哲学演绎,张国贤教授借助尼采和德勒茲对黑格尔的线性时间观进行了反思,北京大学吴飞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作为奥古斯丁世界历史观之哲学基础的时间观,香港中文大学姚治华教授试图利用佛教或更广的印度文化的资源来阐析线性时间与轮回时间、历史与业力、末世论与涅槃等几组关系。
历史解释的方法是论坛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卢杰雄教授重点介绍和评析了波普尔由对历史的主观理解论的反省而提出的境况分析或境况逻辑这个历史的客观理解论,吴启超教授对于劳思光先生哲学史研究方法中的“历史”成分进行了阐发和维护。台湾政治大学汪文圣教授从现象学的视角阐发了牟宗三先生关于道德判断引入历史判断的论述所可能蕴涵的丰富内涵,北京大学徐龙飞教授探讨了兰克的“时代”概念与其引出的方法论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历史的理解,复旦大学汪堂家教授由史家对历史客观性的两种态度讨论了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与限度。
此外,基于对历史的关切,以讨论和反思现时代的当下问题,也是本届论坛“历史感与现时代”的主题中所蕴涵的应有之义,对此,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探讨和反思了技术化在证成中国现代政治的合理性过程中越来越核心的地位和意义。
正是由于问题的相关性与集中性,“热烈而充实”成为诸位学者在会后的一种共通感受。正如韩水法教授所言,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同样的哲学思想,有些哲学家在大家的谈论中反复出现,如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黑格尔,此外,韦伯、基督教、兰克的反复出现,以及中国哲学对先秦传统的关切,都体现了学者们共同的思想旨趣。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思想旨趣,才得以激发起学者们的参与热情,以至于许多问题来不及在讨论会上作特别充分的展开,而不得不在会后的用餐或休息环节继续探讨。
除了上述的共通性,这种“热烈而充实”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者之间的差异性。正如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所谈到的,各个高校之间有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如北京大学的博学与敏锐、台湾政治大学的逻辑明晰性、香港中文大学求根据实的严谨性,凡此种种,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利于大家的互相学习。亦如林远泽教授所说,我们不仅是两岸三地四校的参与,也是老中青三代学者的互动,老一辈学者的风范、中生代学者的扎实功力和青年学者的敏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彼此观摩学习的机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在会后的总结发言中也指出,正是由于上述有差异性的共通性,促成了四校之间“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以四校学者间共通的学术关切与学术讨论为基础,四校学者每年都会在“南北哲学论坛”上相聚,并有机会在“南北哲学论坛”所衍生出的“南北博士生论坛”、四校“宗教学论坛”上相聚,这无疑会很好地促进四校学者间的情谊,进而推动四校间“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本届论坛的最后,学者们热烈讨论了将在台湾政治大学举行的下一届南北哲学论坛的构想,与会学者对下一届论坛的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积极建言。
无论是对于“南北哲学论坛”过往八届经验的不断总结,还是对于论坛后续开展的思索与建议,都体现了四校学者对于“南北哲学论坛”的深切关注与高度期望。相信通过四校学者的共同努力,“南北哲学论坛”以及由之而逐渐形成的四校“学术共同体”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在形成自身经验和特色的同时,对于四校乃至汉语世界的哲学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哲学在现时代的影响力,产生其独特的作用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