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学院动态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国内学者聚焦俞吾金学术思想——“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侧记

时间:2012-05-24

 

国内学者聚焦俞吾金学术思想

——“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侧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

 

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发起,并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围绕着俞吾金教授的“三书一文”(《意识形态论》、《问题域的转换》、《实践与自由》《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祛魅与重建》),对他的学术思想作了多维度的探讨。

 

《意识形态论》和意识形态问题

俞吾金教授的《意识形态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探讨意识形态概念史的著作。它初版于1993年,修订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09年。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认为,该书的贡献是系统地回顾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生史,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元批判”、“意识意识形态”等新见解。他着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理论问题,即恩格斯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二是现实问题,即当今中国究竟需要“加强”还是“淡化”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指出,该书深入地探讨了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主张,在当前的形势下,还应探索意识形态与理论生产、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充分肯定了《意识形态论》关于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充分肯定了该书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并进而讨论了生产拜物教、制度拜物教等问题,认为这些都应该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

 

《问题域的转换》和马克思哲学实质问题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指出,《问题域的转换》一书旨在重新解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这包含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重新解释。就该书的重要性来说,一是方法论上的,要把握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考察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将马克思理论的核心界定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三是“历史深处”概念是该书的框架概念。从走进历史深处到走出历史深处,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学说中历史性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学说中“构成的东西”与“批判的东西”的关系。华东师大潘德荣教授认为,《问题域的转换》重新梳理、反思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遗留下来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关系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上海财大张雄教授认为,俞吾金不同意传统的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作分科(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强调只有经济哲学才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进路。俞吾金发表的重要论文《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物、价值时间与自由》和《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都展示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正在思考,如何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重建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薛华教授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重视野或多元视域问题。他认为,俞吾金提出的“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是有意义的,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思想从意识形态化的阐释语境中解救出来。尽管马克思也犯过错误,但他犯的是有质量的错误,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理解马克思。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指出,《问题域的转换》不满足于马克思本人对自己与黑格尔关系的隐喻,即“头足倒置”、“内核外壳”,而是用“问题域的转换”这一严格的哲学术语,重新论述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充分体现出俞吾金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上所作的深入思考。

 

《实践与自由》和实践哲学问题

  吉林大学贺来教授认为,俞吾金教授《实践与自由》一书的“深层语法”,就是围绕“实践”与“自由”这两个核心概念,从现代哲学视界重新发掘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渊源,考察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变革,探讨自由之拯救;重释马克思哲学的重大旨趣。因而可以说,这构成了全书最为根本的思想关怀和理论旨趣,也是其最有贡献和价值之处。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表示,俞吾金在实践哲学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国哲学界,他是继李泽厚、高清海之后,创造性地推进实践哲学研究的第三位重要的哲学家。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认为通过对马克思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实践、物质、时空、世界、异化、主体、辩证法等的重新阐释,俞吾金把马克思的原初思想从种种遮蔽中解放出来了。

  

《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祛魅与重建》和人性论问题

  华东师大杨国荣教授认为,俞吾金发表在《中国哲学年鉴2011》上的《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祛魅与重建》这篇论文表明,俞吾金试图通过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对二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家们关于人性问题的探索作出新的结论。然而,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中,“人性”常常蕴含着“人的本质”的内涵,很难把两者完全拆分开来。中国古代哲学家,尤其是孟子主张尽心知性以成德,把人性理解为有别于兽性的东西,这种理解方式必定会导致社会内涵对人性的渗透。上海师大陈卫平教授表示,俞吾金主张善恶概念应当用于确定的文化共同体的确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对具体个人或团体的具体行为作出评价。这是对人性理论作出的新的、有意义的探索。陈卫平也批评了传统儒家对人性含义的褊狭理解,即只注重自我成德的方面,忽视了“认知我”和“情意我”的存在。北师大张曙光教授肯定了俞吾金在人性理论研究上的探索精神,但也强调了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独特性,即“人的本质”作为“第二天性”渗入到作为“第一天性”的人性之中。而实际上俞吾金的努力正在于通过对人性与人的本质概念的分梳,对传统理论纠缠不清的人性概念的内涵作出新的定位。

 

 

 

 

                                    此文原载《社会科学报》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