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庆报告会暨哲学学院学术沙龙第一期报道
2012年4月27日,光华楼西主楼2401会议室济济一堂,复旦大学2012年校庆报告会暨哲学学院第一期学术沙龙终于在众师生的翘首企盼下拉开帷幕。第一期沙龙的主讲人是俞吾金教授,主题是“对决定论问题的新思考”。
正式开始前,哲学学院副院长郝兆宽老师和主持人刘放桐老师分别对哲学沙龙活动做了一些定位与设想。郝老师指出,之所以举办沙龙活动,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中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交流。关于沙龙的方案,他认为因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的干扰,努力把沙龙办成一个纯粹的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校,也希望能通过沙龙发出属于复旦的声音。刘老师首先回顾了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沙龙,十九世纪的形而上学俱乐部和维也纳小组,它们都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刘老师希望复旦的哲学沙龙也能与它们相类似。关于沙龙的性质,刘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性,他希望每次沙龙都能注意这一点。
俞老师以对讲座主题的修改缘由的阐述开始了正式的讲座,他指出,原先的标题“走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佯谬”暗示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相互外在,然而实际上它们是相互内在的,自由意志内在于决定论的理论框架中。他巧妙的借用了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对,这个问题就没有解,俞老师认为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止步不前的原因。
俞老师的报告包括五个部分:
一、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从古至今贯通,是重大的、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俞老师认为把问题搁置起来,并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只要我们还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就不能获得突破性的见解。同时这个基础性问题统领着诸多具体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获得一种见解、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澄清。
二、对代表性观点的解析
俞老师首先对基本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诸如“决定”、“决定论”、“预定论”、“自由意志”等。紧接着对代表性观点作了详细的解析,包括认为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或者认为根本没有决定论,人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以及量子力学兴起后对决定论弱化和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是统一的四种观点。俞老师认为这四种观点,哪怕是第四个,都把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看作是相互外在的关系。
三、康德自由因果性的启示
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因果性:一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因果性”;二是“通过自由的因果性”。当人这个存在者与自然现象打交道时,他应该诉诸自然因果性;而当他与其他人打交道时,他应该诉诸自由因果性,自由和自然毫无关联。康德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是自由的,但此处自由必须服从理性的绝对命令、道德法则。之后俞老师又谈到了黑格尔、叔本华和马克思对康德思想的回应与发展,并一一作了点评。
四、质疑目前流行的见解
俞老师在这一部分集中质疑了两种见解:一是把自然必然性与社会历史必然性相混淆。二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五、几点新看法
俞老师在之前质疑流行见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点新见解:1、以往的所有见解(包括统一论)都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视为外在关系。其实,两者是内在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2、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这里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历史运动的必然性。在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找到自由;3、不能笼统地说: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规律正是以意志为基础的,但要区分个人意志和作为合力的意志;在个人意志中,要区分普通个人的意志和伟大人物的意志;4、问题的实质是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关系问题,任何实践都是因果性和目的性的统一;5、真实的自由受到的三种约束:一是生存,二是社会历史必然性,是共同体制定的法律、规范和规则;6、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三阶决定论:总体决定、阶段决定和归根到底层面上的经济决定。
短暂的休息后,汪行福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分开讨论也有一定的意义。汪老师认为西方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的焦点集中于讨论人的行为的性质问题,讨论范围较小。之后汪老师引用了论文《相容论与不相容论的错误》的观点,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关系,一般有两派,相容论和不相容论,文章认为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是各执一端,他们直接的争端变成了语词之争,就是“自由”一词的定义之争,他认为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这两种概念,两种自由的概念会交替使用。之后汪老师从哲学史上对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关系讨论的角度出发,对俞老师的讲座作了一些补充。然后他对如何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问题和俞老师进行了商榷。最后,汪老师谈到了葛兰西的理论,葛兰西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实际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维持集体意志的统一性和自主性的形式问题。于是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佯谬就能在实践意义上得到消解。
点评之后进入自由讨论阶段,在座的老师和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之后俞老师做了集中的解答与回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