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中心于2021年6月19日举行了主题为“知觉的多重面孔”的第二期实用主义讲堂。应杜威中心邀请,浙江大学马迎辉、上海纽约大学滕璐老师、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孙宁、南京工业大学颜鸿等分别做专题报告。
马迎辉做了“知觉预测与纯粹意识的构造”的专题报告。马迎辉从现象学角度对感知和感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提出“被感觉的感知行动”意义为何的问题。通过指出感知对象的构造的意义问题,进一步提出感知延展的理解问题,并认为感知延伸与感知活动有关,感知行为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认为感知行为成为感知活动因为本身即包含着预测,也就是说,感知本性上就是种预测。接下来,马老师对现象学的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进行了解读,并最终提出纯粹意识的构造问题。马老师认为,纯粹意识是构造当下感知的意向关联,这种纯粹意识是一种可描述的无限性和规范性。人的活动表现为多维的意向关联,感知活动建立在多维的意向网络中。而横向与纵向的意向性构成了超越论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学的看。
滕璐做了题为“The Epistemic Insignificance of Phenomenal Force”的报告,滕璐首先对近年来的学界热衷于讨论的“现象力”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当前的学界一般将“现象力”作为知觉经验不同于记忆或想象的一种根本的现象特征,并对这一观点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所谓的“现象力”尽管伴随着知觉现象的发生,但是并不是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对此,滕老师从经验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三个例子出发进行了讨论。从实验性的例证出发,滕老师认为,凭借于现象力的特征进而认为一般的感觉经验为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提供了辩护的观点的独断论是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的。因为,根据例子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到有足够的理由拒绝现象力为高阶信念提供辩护的充分性,而在此意义上这种独断论无疑就是错误的。或者退到一种相对弱一些的立场上,由于不能够解释很多一般性知觉信念的信念性的辩护,这一理论也就不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
孙宁做了“从显象学到符号学:皮尔士的知觉理论”的报告。孙宁首先指出皮尔士思想尽管存在着转折但有两个不变的根本性假设:“反直觉主义”与“直接实在论”。但是,这两个预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即如何在推论主义的语境中探讨对认识起限制作用的外部对象。对此,孙老师提出,为了实现一种基于推论主义的直接实在论,必须将视角从皮尔士的显象学推进到广义符号学。在此意义上,刺激和推理的结合只有在经过符号学对显象学的转译和更新之后才是可能的,探讨知觉的基本论域也就必须从狭义的认识论转向广义的符号学。所以,因果进程和认知进程的有机整合最终落脚于皮尔士意义上的符号进程。在广义符号学的视域下,自然与文化是连续的,人本身亦是符号。所有存在也都是符号。知觉理论主导问题因此是从已有符号进展到未来符号的过程,知觉理论的目标则是着眼于未来的关系建构。
颜鸿做了题为“作为认识与现象的知觉”的报告。颜鸿从知觉的实在论问题出发,提出心灵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认为这一问题可以被归结为知觉的认识论问题以及关于知觉的现象学问题,即知觉的认识面孔与现象(经验)的面孔。接下来,颜老师从实用主义诸多哲学家立场出发,对作为认识的知觉和作为现象的知觉的两幅面孔进行了解读,并认为当代哲学对认识论提出的批判基本是基于传统知觉观念,所以初始知觉经验无法对陈述作出证成,因此有了概念论的立场。但是对概念的理解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交互的实践能力,这样既能避免过度理智化,也能提供一种对陈述支持。最终,知觉现象是以一种切近的方式呈现思想,思想则是以特定方式呈现知觉。在此意义上,知觉的认识论面孔和现象学面孔的张力得以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