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发展历程首页  学院概况  历史回顾  发展历程

1955年

哲学系筹备小组起草了《哲学系建系计划和教学计划》,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的培养目标为“哲学家”。在筹建哲学系时,同时招收研究生班,学制两年。

1956年

5月,哲学系正式建立,成为建国后国内高校首批建立的三个哲学系之一。胡曲园任复旦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建系时,确定本科生学制为5年。

同年

哲学系设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专业;同时设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陈珪如;逻辑学教研室,主任全增嘏;中外哲学史教研室,主任胡曲园。

1959年

中外哲学史教研室分为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和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分别由胡曲园和全增嘏担任。

同年

设立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同年

来自苏联的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来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来我系留学的第一位外国学生,以后曾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

1960年

上半年,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由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全增嘏主讲“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

同年

正式开始培养研究生,中国哲学史专业招收第一名研究生。

1961年

根据全国文科会议精神,哲学专业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原著选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课程。

同年

根据全国文科会制定的计划,胡曲园主持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形式逻辑》,这是建系后编写的第一部教材。

同年

逻辑学专业招收第一名研究生。

1962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外国哲学史专业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各招收两名研究生。

1964年

毛泽东主席指出要研究宗教问题,复旦哲学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选修课。由严北溟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开设佛教哲学和佛教史的课程,哲学系成为建国以来最早开设宗教课程的系所之一。

1970年

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1973年

设置自然辩证法专业。

1976年

开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班,学制两年。

同年

自然辩证法专业停办。

1977年

国家恢复高考,招收本科生的工作步入正轨。

1978年

根据教育部规定,哲学专业确定学制为四年。

同年

恢复招收研究生,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自然证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1979年

成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

1980年

恢复留学生培养工作。

1981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自然辩证法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三个博士点,成为建国后国内高校首批培养文科博士的系科之一;胡曲园、严北溟、全增嘏分别担任三个博士点的导师。

1983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子权。

1984年

9月,成立社会学教研室。

同年

设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室。

同年

设立科学哲学研究室。

同年

胡景钟任哲学系系主任。

1985年

2月,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玖兴为哲学系兼职教授。

4月,成立宗教学研究室。

1986年

1月,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同意在哲学系建立社会学专业。

6月,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室。

9月,成立现代哲学研究所,刘放桐任所长。

10月,经校长办公会议決定,聘请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为哲学系兼职教授。

同年

设立逻辑学硕士点。

同年

设立现代外国哲学博士点。

1987年

自然辩证法本科生专业恢复招生。

同年

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会上,刘放桐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获教委一等奖,全增嘏教授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册)获教委二等奖。

1988年

按国务院学位办修订的学科分类,外国哲学史博士点和现代外国哲学博士点合并为西方哲学博士点。

同年

自然辩证法专业停止招生。

同年

李继宗任哲学系系主任。

1990年

进行本科生课程改革,把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五类。

同年

杰任哲学系系主任。

1993年

6月,聘请汝信、刑贲思、任继、徐温、金炳华俞彭年、吴振标为哲学系兼职教

8月,俞金任总教练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得冠军

同年

增设伦理学硕士点

1994年

11月,哲学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同年

成立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陈根法任主任

1995年

西方哲学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5月,刘放桐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同年

俞吾金任哲学系系主任。

1996年

5月25日,哲学系建系40周年庆祝大会在复旦大学李达三楼举行。

同年

成立基督教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张庆和王雷泉分别任主任。

1997年

西方哲学博士点调整为外国哲学博士

1998年

6月,设立科学技术哲学博士

同年

被批准设立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刘放桐教授任首任站长。

1999年

12月,国家教委批准在哲学系设置宗教学本科专业

同年

以哲学系为主干力量成立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任主任。

同年

吴晓明任哲学系系主任。

2000年

1月,以科技哲学学科点教师为主干力量成立了复旦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孙承叔任主任。

7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创刊

9月,哲学系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4名新生入学。

9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同年

哲学系被批转成为国内按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单位。

2001年

4月26日,哈贝马斯访问哲学系,在复旦大学做了题为在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的学术讲演,系主任吴晓明主持讲演会,校长王生洪出席讲演会并致词

9月12日,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访问复旦大学,并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题词。

同年

宗教学设立博士点,成立宗教研究所,王雷泉任所长

同年

受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举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启了国内学界马哲与西哲深入对话的风气。

2002年

哲学系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

6月,俞吾金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9月,俞吾金、系友丘露薇荣获首届复旦大学校长奖。

9月,刘放桐领衔的“现代西方哲学”被教育部哲学学科指导小组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同年

伦理学专业设立博士点。

同年

《复旦哲学评论》《基督教学术》创刊。

同年

孙承叔任哲学系系主任。

2004年

1月,成立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刘放桐任主任。

1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签订协议,共建“南北哲学论坛”。

同年

新增经济哲学、比较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和企业伦理学硕士点。

2005年

以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为核心,成立了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俞吾金任基地主任

同年

俞吾金领衔的“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同年

成立管理哲学研究中心,袁闯担任主任。

2006年

1月19日,哲学系举行了“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揭牌仪式。

3月,吴晓明任哲学系系主任

4月,哲学系举行首期“系友论坛”。

7月起,哲学系整体搬迁至复旦大学光华楼。

8月,哲学系青年教师徐英瑾的博士学位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月,成立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丁耘任主任。

10月28日,哲学系举办系庆50周年大会,同时成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任院长。

12月,成立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林晖任主任。

2007年

中国哲学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哲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全国重点学科。

同年

创办《国外马克思主义年度发展报告》。

2008年

6月,举行哲学系、宗教学系建系仪式,属于哲学学院建制。冯平任哲学系系主任,王雷泉任宗教系系主任。

11月,举行第四届南北哲学论坛,该论坛第一次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

同年

完成哲学学院首届国学班的招生工作。

同年

俞吾金领衔的《西方哲学史》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年

11月,举办“南北四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参加论坛的博土生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

同年

吴晓明领衔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年

吴晓明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同年

冯平主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基地被评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2010年

5月,成立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李天任主任

同年

设立国内首个“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英文硕士项目,白彤东任项目主任

2011年

4月,孙向晨任哲学学院院长。

11月,成立复旦佛教研究团队FDTBS

同年

俞吾金荣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2年

哲学学院在本科生阶段施行全员导师制。

同年

陈学明主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被评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2013年

吴晓明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2014年

12月,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杜威中心,陈亚军任主任。

同年

吴晓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邹诗鹏任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

同年

孙向晨领衔“直面经典探寻哲学训练新途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年

设立美学专业硕士点。

同年

招收了第一届MPA宗教管理专业硕士

同年

设立“中国宗教”英文硕士项目,郁喆隽任项目主任。

2015年

8月,召开“《杜威全集》38卷本)中文版发布会暨实用主义研究国际研讨会”。

同年

设立逻辑学学科的博士点。

2016年

9月,成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陈来担任院长,吴震担任执行副院长。同时,《现代儒学》创刊

9月,孙向晨连任哲学学院院长。

9月,设立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捐赠人为哲学学院学友陆峰

10月29日,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创建60周院庆大会

同年

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建了国内首个本科生双学位项目

同年

生命科学学院和附属华山医院共同倡议成立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

2017年

6月,成立“王蘧常研究会”。

同年

郁喆隽领衔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2018年

10月,设立美学博士点。

12月,成立“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同年

成立国内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

同年

吴晓明领衔《中国根、复旦魂——打造一种实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9年

7月2日,与青浦区政府合作设立的“江南文化研究院基地”揭牌。

9月,吴晓明获全国模范教师。

同年

与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签订协议,共建复旦——维也纳艺术研究中心。

同年

孙向晨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2020年

1月14日,学校正式批复成立艺术哲学系,这是国内首个在专业领域内的艺术哲学研究系科。

5月,成立“潘公凯中国绘画理论工作室”。

6月,吴晓明主持的“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被评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9月,吴晓明正式受聘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10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创刊。

同年

丁耘领衔的《〈理想国导读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张汝伦领衔的论语导读》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郁喆隽领衔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同年

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建立硕士生双学位项目

同年

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